”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典故:

出处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出处二:明通容《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于世。2006-04-04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禅宗的特色就是: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文字言语表达。我太懂禅学,但我喜欢禅宗的意境,那对世间美好的领悟,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花,我喜欢去默默的领悟花的语言!
我喜欢昙花的刹那灿烂。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时间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全部的梦想和激情,壮烈与喝彩,顷刻间挥洒净尽,淋漓快意。
望尽了烂漫辉煌的一刻,终有落樱缤纷。残红善舞。你本来是灿烂过的,因此不怕被遗忘;你本来是热烈过的,因此甘于安守一份不可言喻的静默。就这样,你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笑靥如你,真情如你,希望如你,生命亦如你。
我喜欢兰花的清幽。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片叶子,就一朵或几朵白色的小花,却历经千年,依然悠远飘逸。习惯了寂寞,不以无人而不芳。淡淡的,一体青凝不染尘。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不是甘于平庸而是细腻地去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的快乐。远离了喧嚣繁杂,空谷晨钟,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青青一线,暗香浮动。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绚烂如夏花,或如秋叶飘零,不管成败荣辱,从容面对吧。
生命如同四季,风露荣枯。知春、识秋,拈花拂雪,活出个淡雅人生。2006-04-04
昔日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优波罗花供养释迦牟尼佛,当时世尊轻
轻地将花拈起,默然无语,下面听法的八万四千天人与人间弟子,皆不明白
世尊拈花所含藏的用意,唯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世尊了知尊者已深契佛心
,当下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与拈花
的心,彼此平等,无二无别。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证,并传法
给迦叶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禅宗心法流传於世2006-04-04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主要是说佛的真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2006-04-05
拈花微笑的故事,在《无门关》里是这样记载的: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花,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即拈奉献金婆罗花,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即付诸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佛祖在挑选接班人问题上对沉默是金的迦叶将正法眼藏以心传心,可见高贤大德们对语言的无奈与恐惧。2006-04-04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21 06:46: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总结来说,“拈花一笑”源自佛教禅宗,是释迦牟尼佛以花示众,迦叶尊者微笑回应的故事。此典故比喻心心相印,会心。在禅宗中,“拈花一笑”不仅代表了直接领悟与心心相通的修行境界,也是对超越言语、文字的直接体验的追求。

  • 拈花一笑源自佛教经典故事。这一故事与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有关。典故解释如下:一、拈花引悟 在古印度时期,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手持一朵鲜花,向台下的弟子展示。此时,众多弟子纷纷讨论,试图理解佛祖的用意。然而,只有大弟子迦叶尊者面带微笑,领悟了佛祖的深意。于是,佛祖便说:“我对此花深有体会...

  •  忆灬殇情 “拈花一笑”的由来是什么?

    一、拈花一笑——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二、拈花一笑: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三...

  •  文暄生活科普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典故:出处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 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出处二:明通容《祖庭钳锤...

  •  文暄生活科普 求一份“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原文。

    佛祖在灵鹫山向众弟子讲解佛法时,大梵天王向佛祖献上了一朵金色的波罗花以示敬意。佛祖伸手接过花,拈起后微微一笑,众弟子皆不解其意。唯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破颜一笑。佛祖见状,高兴地宣布,将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迦叶。这一“拈花一笑”象征着至净至纯的领悟。在迦叶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