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

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如下: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出处:《三字经》《三字经》部分精选:《三字经》【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
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
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如下:
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出处:《三字经》
《三字经》部分精选:
《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朝代】宋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2023-05-18
球球词典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7-27 22:01: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湖北倍领科技 《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哪些母亲教子的故事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当初孟子的母亲为了学习的地方不断的换地方,孟子不学习就把织布机的梭子砸断。《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

  •  深空游戏 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典故出自何处?其故事内容是什么?

    “子不学断机杼”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其故事内容如下:典故出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典故源自《后汉书·列女传》,该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详细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其中《列女传》专门记载了东汉时期的一些杰出女性的事迹。故事内容:故事的主人公是乐羊子,他是东汉时期的...

  •  结晶科技 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谁的故事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

  •  百度网友69a0a98 西孟母择邻处指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什么意思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意思如下: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

  •  宸辰游艺策划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梗概

    答案:孟母三迁,择邻而教。见儿子不认真学习,毅然断机杼以教育他。解释: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第一次搬家是因为孟子在原来的住处无法专心学习,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次搬家则是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第三次搬家则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更优秀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