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这一成语源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关键战役——垓下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汉王刘邦采纳了淮阴人韩信的战略,成功围困了楚王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韩信运用了十面埋伏的战术,将项羽逼至绝境,最终导致项羽在乌江自刎,从而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垓下之战的故事中,刘邦在追击项羽至...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这一成语源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关键战役——垓下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汉王刘邦采纳了淮阴人韩信的战略,成功围困了楚王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韩信运用了十面埋伏的战术,将项羽逼至绝境,最终导致项羽在乌江自刎,从而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垓下之战的故事中,刘邦在追击项羽至阳夏南边后,决定暂停追击,并派遣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接触,承诺将来的天下将与他们共享,并将临淄、大梁、淮南等地封给他们。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使者们纷纷回复,表示将出兵协助刘邦。
随后,各路诸侯军队按照承诺出兵,共同围攻项羽。韩信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切断了项羽返回彭城的退路;彭越则带领数万士兵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合,共同担任主攻任务;刘贾与英布则从寿春出发,北上切断了项羽南逃的路线。项羽的军队在多重包围下不断撤退,最终被困于垓下。
垓下之战中,汉军采取的"十面埋伏"战术使得楚军陷入了绝境。随着诸侯军队的陆续抵达,项羽的军队被彻底包围。汉军与楚军在垓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杀声震天。项羽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反击,但最终未能突破汉军的包围。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韩信的卓越军事才能,也标志着楚汉相争的终结和汉朝的崛起。2024-09-21
球球词典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7-27 00:49: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是谁的典故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的典故,其中“十面埋伏”出自垓下之战。具体解释如下:四面楚歌:在垓下之战中,汉军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四面唱起楚地民歌,使楚军误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自己的家乡,导致楚军士兵思乡心切,士气低落。十面埋伏:出处:此战术由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使用,他率领...

  •  宜美生活妙招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典故。典故概述:在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为了战胜项羽,重用了淮阴人韩信。韩信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先后活捉了多位敌方将领。在被刘邦封为齐王后,他率领30万大军与彭越的军队会师,共同对抗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韩信采取了“十面埋伏...

  •  翡希信息咨询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典故。具体解释如下:背景: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战术实施:汉将韩信被刘邦重用,并在垓下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围住。结果:项羽在十面埋伏的战术逼迫下,最终在乌江自刎,汉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翡希信息咨询 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

    十面埋伏出自楚汉相争时期的垓下之战典故。具体细节如下:背景: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为了击败项羽,重用了淮阴人韩信。战术运用:韩信在垓下率领30万大军,联合彭越的军队,对项羽采取了十面埋伏的战术。结果:这一战术成功地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意义:垓下之战不仅是楚汉相争的终...

  •  唔哩生活 十面埋伏出自哪个典故

    十面埋伏这一典故源自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带领其军队追击撤退至彭城的项羽。当追至阳夏南边时,刘邦下令暂停追击,并派遣使者命令韩信和彭越与自己会在固陵,共同追击项羽。接下来的战斗中,形成了对项羽军队的“十面埋伏”战略包围。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从齐地南下,切断了项羽返回...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