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来源典故

“知音”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以下是关于“知音”来源典故的详细解释:一、典故背景 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著名的琴师,而钟子期则是一位善于倾听的知音。时代:春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二、典故内容 俞伯牙弹琴:有一天,俞伯牙...
知音来源典故
“知音”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以下是关于“知音”来源典故的详细解释:
一、典故背景
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著名的琴师,而钟子期则是一位善于倾听的知音。时代:春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二、典故内容
俞伯牙弹琴:有一天,俞伯牙在弹琴时,心情激荡,他弹奏了一首表达高山之志的曲子。钟子期倾听并赞叹:钟子期听后,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是说弹得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接着,俞伯牙又弹了一首表达流水之情的曲子,钟子期再次赞叹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意指弹得太好了,就像浩荡的江河一样。知音相遇:俞伯牙对钟子期的理解感到惊讶,因为他知道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他琴音中的情感。这使他相信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三、典故意义
知音的定义: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彼此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的朋友。在汉语中,“知音”一词也就成了“知心朋友”或“能理解自己的人”的代名词。情感表达:俞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摔碎自己的琴,表示再也不会为无人理解而弹琴,这体现了知音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综上所述,“知音”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它象征着彼此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的朋友关系。
2025-04-01
球球词典 阅读 50 次 更新于 2025-09-10 21:43:3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伯牙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2、管鲍之交 管仲...

  • 1.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典范。管仲贫穷时,鲍叔牙始终对他友善,并在他成功后为他工作。最终,管仲成为齐国的丞相,他始终不忘鲍叔牙的恩情,两人的友谊被后人传颂。2. 伯牙钟子期之交:俞伯牙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两人因一次音乐交流而结识,成为了...

  •  1255227013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一言堂 它们的来源典故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

  •  誉祥祥知识 知音指什么 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典故来源:知音一词来源于古代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两人心意相通,成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无人能懂自己的音乐,便不再弹琴。这个故事成为了知音一词的典故。友情的最高境界:知音是友情的最高境界,它超越了普通的友谊,达到了心灵相通、相互赏识的程度。知音之间有着深厚...

  •  封印之蛊 中国古人的十大知音故事是什么?

    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恨无知音。有次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后伯牙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死前他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魂依约到此相会。伯牙来到坟前,边哭边弹,看热闹者却拍手大笑,伯牙爷...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