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句话后来被提炼成成语“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拼音是“shí shì qiú shì”。这个成语出自《ZDIC.NET 汉典网》,其意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用来形容按照事物的实际...
成语典故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
汉代的河间献王刘德,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不仅热衷于收集古籍,还亲自参与整理工作。刘德的足迹遍布各地,他不畏劳苦,亲自前往民间搜寻善书,以重金购之,对不愿出让者则以好言相求,从不强取。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好评,众多知识分子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相赠,刘德对...
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如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儿子刘德非常热爱读书,他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先秦时期的著名作品,并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刘德对待学问的态度十分严谨,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他共同研讨学问,朝廷中的很多文官也十分佩服他的钻研精神。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编写《汉书》时,特地为...
河间王刘德不仅在学术上追求真实,还在日常生活和治理国家中坚持这一原则。他注重实际,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通过实践和调查来验证理论。这种务实的态度,使他在治理国家时,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刘德的做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藏书不仅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宝库,他的事迹也被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