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明帝永平五年,汉明帝亲往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人称“马踏飞燕”,或谓“马超龙雀”。专家们认为该铜奔马的墓主为东汉末年人...
";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
汉明帝便想将铜马运到洛阳,为了显示郑重,他亲自前往长安迎取,于是就有了《后汉书》中记载的:“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的典故。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扩展资料:
铜奔马的造型与古老的天马一样充满了飘逸的想象力,健硕雄伟的天马与轻盈小巧的飞鸟比翼齐飞,天马的四蹄迸张,三足腾空,唯一的支撑点就是飞鸟,而这种支撑是若即若离,充满了动态的平衡,也似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张江是马踏飞燕的设计者,生于西汉末年,卒于东汉初期的相马大师“张江”,字子舆,西河郡(古指冀州一带)人氏。
。西汉末年张江曾任析县县宰,后投诚乡勇义军,加入推翻王莽新朝的洪流中,之后张江跟随邓晔、于匡投奔刘秀,复其爵位,成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张江晚年被汉明帝重新起用,官拜武威太守,第二职业从事冶炼铸造业,曾制作出气势非凡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
汉明帝刘庄不但拜南阳析侯张江为武威太守兼破羌将军,而且还效法汉武帝从西域大宛国迎取天马的壮举,自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于洛阳西门“平乐观”,让官吏百姓顶礼膜拜,以鼓舞国人的斗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江
2018-10-17
"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东汉建立以后定都在洛阳,汉明帝便想将铜马运到洛阳,为了显示郑重,他亲自前往长安迎取。
《水经注》亦记载:“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铜马是国器,本存于西汉首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一尊铜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铜奔马”。《后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
扩展资料:
铜奔马(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中国标志
这件铜奔马(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现已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成为中华民族向外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代表。
天马行空
奔马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法向前奔驰,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回首,支撑着奔马,并成为器座。马头小而俊朗,脖颈长而弯曲,前胸宽厚,躯体粗实,臀部浑圆,四肢修长,完全是通常所说千里马的标准,又是当时人们相马的式(示)范。
汉明帝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初名刘阳。东汉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刘庄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帝制度。刘庄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干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汉明帝刘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铜奔马(马踏飞燕)
2018-11-08
"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明帝永平五年,汉明帝亲往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
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人称“马踏飞燕”,或谓“马超龙雀”。专家们认为该铜奔马的墓主为东汉末年人。
江这位皇亲国戚晚年被汉明帝重新起用,官拜武威太守,并从事冶炼铸造业,气势非凡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其艺术成就在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冶炼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张江因此获得了“金马张”的雅号。
《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
扩展资料:
东汉时,张掖盛产黄金,有铜矿。凉州冶炼技术当时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光武帝刘秀称“铜马帝”,张江为讨好皇帝,便想铸造铜马献给皇帝。
东汉明帝时,崇尚《易经》相当普遍。武威太守张江对《易经》十分有研究。他仿造太极图,以“河西马”独特的“对侧步”为姿势,为“乾”。
以凉州“骕骦鸟”为原型,以秦时“飞廉”(风神)为姿势,为“坤”,将太极图的“白鱼”演变为“练白的骕骦鸟”,“黑鱼”演变为“青色的铜奔马”确定了重心,喻“乾坤轮回”后浪推前浪,小弱胜强之意。
以此启示汉明帝:我们汉朝能推翻暴秦何愁打不垮匈、羌二敌。当铸造的铜马送往京都洛阳时,感动了汉明帝,“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于平乐观也”(《后汉书》)。历史称其为“凉州贡天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
百度百科-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百度百科-汉书
2018-11-09
典故:
1、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一尊铜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铜奔马”。《后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
2、《水经注》亦记载:“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铜马是国器,本存于西汉首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以后定都在洛阳,汉明帝便想将铜马运到洛阳,为了显示郑重,他亲自前往长安迎取,于是就有了"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
扩展资料:
1、《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2、《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铜马百度百科
2018-10-17
这个典故是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铜马是国器,本存于西汉首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汉明帝便想将铜马运到洛阳,为了显示郑重,他前往长安迎取,于是就有了"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明帝指的是汉明帝。飞廉兼铜马指的是在甘肃出土的铜马,又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超龙雀”。《后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
扩展资料: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为政苛察,总揽权柄。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其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他即位后继续执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世宗很接近。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
2018-11-07
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一尊铜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铜奔马”。《后汉书》记载:“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水经注》亦记载:“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铜马是国器,本存于西汉首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以后定都在洛阳,汉明帝便想将铜马运到洛阳,为了显示郑重,他亲自前往长安迎取,于是就有了"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典故。201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