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尸位素餐”有两个主要的故事来源,理解该成语需结合这两个故事:故事来源:“尸位”的来源:“尸”在古代祭礼中代表神像端坐,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书经》中有“太康尸位”之说,用来比喻有职位但不做事的人,就像祭礼中的“尸”一样,只坐在位子上,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素餐”的来源:...
尸位素餐的典故如下: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意思是说,许多官员占着职位,不做事、不作为,就像没有实际工作一样,只是白吃干饭。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尸位素餐的含义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故事简述: 出处:该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朱云传》。 典故:在《汉书·朱云传》中,朱云批评当时的朝廷大臣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意思是这些大臣对上不能辅佐皇帝,对下也不能对老百姓有益,...
尸位素餐的含义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毫无才能,只知道白吃干饭。以下是关于尸位素餐的简短故事:成语来源:“尸位”源自《书经》中的“太康尸位”,比喻有职位但不做事的人,如同祭礼中的尸,只需端坐而无需动作。“素餐”则出自《诗经》,用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将两者结合为成语“尸位素餐”...
“素餐”出自“诗经”,原句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用来比喻无功而食禄的人。成语“尸位素餐”的形成:将“尸位”和“素餐”两者结合形成一句成语,最早见于“汉书”中的“朱云传”。原文为“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意思是朝廷中的大臣既不能辅佐君主,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