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历史典故

七擒七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讲述的是公元前202年,汉朝大将霍去病率军七次擒获匈奴骑兵七十余人,打乱了匈奴的战略布局。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朝派遣了将军霍去病带领大军出征。在战斗中,匈奴骑兵的速度和灵活性给汉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霍去病...
七擒七纵历史典故
七擒七纵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讲述的是公元前202年,汉朝大将霍去病率军七次擒获匈奴骑兵七十余人,打乱了匈奴的战略布局。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侵扰汉朝的边境。为了应对匈奴的威胁,汉朝派遣了将军霍去病带领大军出征。在战斗中,匈奴骑兵的速度和灵活性给汉军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霍去病发现匈奴骑兵的战法是七人为一组,纵横奔驰,相互呼应。为了破解匈奴的战术,霍去病想出了一个计策。

霍去病下令将汉军分散成七个队伍,每个队伍都设有一个埋伏点。当匈奴骑兵纵马而过时,汉军向其追击,然后突然停下来。这时,第二队汉军从埋伏点冲出,继续追击匈奴骑兵。随后,第一队汉军再次加入战斗,并继续如此。如此反复,七队汉军相互配合,使得匈奴骑兵眼花缭乱,无法应对,最终被汉军完全击溃。

这种七擒七纵的战术破解了匈奴的纵横奔驰战法,霍去病通过这一胜利,大大打击了匈奴的士气,也为汉朝边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七擒七纵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也成为了后来军事战略和战术的重要参考。2024-07-26
球球词典 阅读 38 次 更新于 2025-09-11 00:58: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起航教育培训公司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典故

    七擒七纵,意思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

  •  谷艾文艺苑 成语“七擒七纵”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呢?

    孟获归顺:在经历了七擒七纵之后,孟获深感诸葛亮的仁至义尽,最终决定带领各部族首领归顺蜀汉。这一典故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军事策略和攻心战术,也体现了孟获的英勇和最终的明智选择。

  •  谷艾文艺苑 七擒孟获的概括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七次生擒南中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的故事。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七擒七纵的典故,共七个环节。...

  •  宜美生活妙招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典故

    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典故是指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南方,七次捉住并释放当地酋长孟获,最终使其真心归顺的故事。以下是该典故的详细内容:背景: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在准备撤兵时,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认为孟获作战勇敢、意志坚强,且待人忠厚,在彝...

  • 在秃龙洞内,杨锋作为内应帮助蜀军擒获孟获。银坑洞中,假兽代替真兽出现,带来了洞主的诈降计,蜀军识破其计谋,最终擒获了孟获。在盘蛇谷,诸葛亮利用火计破除孟获的藤甲,马岱趁机生擒孟获。每一次的擒获都充满了智谋与勇气,孟获虽多次逃脱,但最终还是难逃蜀军的重重包围。七擒七纵的故事,不仅是...

其他典故大全类似问题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