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阴先行《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引用“龙山落帽”典故。宋 徐钧《孟嘉》:“龙山落帽相嘲论,引得文章压世人。”化用孟嘉典故。宋 文天祥《又三绝》:“不学孟嘉狂落魄,故将白发向西风。”亦化用典故。孟嘉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孟嘉回任县令时,每年重阳节...
“龙山落帽”、“孟嘉落帽”等词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或借指具有这种气度的人。李白诗中“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辛弃疾词中“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等皆体现了这一主题。
“孟嘉落帽”的典故出自《晋书•孟嘉传》,由来如下:事件背景:此事发生在魏晋时期,当时言谈举止极为讲究,脱帽被视为不雅之行。孟嘉是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事件起因:重阳节之际,桓温在龙山上宴请宾客,孟嘉也在受邀之列。在宴会中,孟嘉正与众人饮酒作诗,气氛热烈。此时,突...
孟嘉落帽的典故如下:晋朝永和年间,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在征西大将军桓温(东晋宰相、权臣)幕下任职。一年重阳节,桓温召集幕僚游览龙山并在山上宴饮,由于孟嘉酒醉并为山中景致所吸引,竟然不知头上的帽子已经被风吹落。由于古人视帽子为头颅,所以孟嘉地落帽惊动了所有宾客。为了大家高兴,桓温示意大家不...
此事在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及《晋书·孟嘉传》中都有记载,它体现了孟嘉温文尔雅的风度和机智敏捷的才思,当时乃至后世一直传为美谈,成为重阳登高常用的典故。人们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参军帽、落帽参军、风落帽等词语赞扬人的恢宏气度、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或借指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