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以试探刘禅对故国的感情。刘禅的随从人员看到这些表演,都触景生情,想起了灭亡的故国,非常难过。然而,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完全沉浸在当前...
“乐不思蜀”的典故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背景:蜀汉灭亡后,刘禅被魏国俘虏,并被押至魏国京城许昌。为了安抚他,司马昭建议封刘禅为安乐公。计谋:随行蜀臣郤正为了维护刘禅的形象,献计让他在司马昭面前表现出对蜀国的思念之情。于是,刘禅在回答司马昭是否想回蜀国时,按照郤正的教导,表示...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不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流传下“乐不思蜀”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乐不思蜀”指的是刘禅。以下是关于“乐不思蜀”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一、背景介绍 三国时期,刘备在蜀地建立了蜀国。然而,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也被称为刘阿斗。刘禅在位期间,因其昏庸无能,导致蜀国国力日渐衰弱。随着那些有才能的大臣相继去世,蜀国在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
乐不思蜀的来历如下:出处: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历史背景:指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司马氏俘虏到洛阳,却在新环境中享乐,不再想念故国蜀汉。原义:原义是指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喻: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以至于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