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和历史典故有关的对联要好笑的

1.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不少名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朝人赵藩撰写的一副对联:能功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而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与一般浮泛的议论和颂扬相比,这副对联提出了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称赞了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正确策略和他的审时度势,施政宽严得宜。
谁有和历史典故有关的对联要好笑的
历史典故对联
一、赞颂正面人物形象,讴歌历史英雄的对联
1.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不少名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朝人赵藩撰写的一副对联:
能功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而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与一般浮泛的议论和颂扬相比,这副对联提出了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称赞了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正确策略和他的审时度势,施政宽严得宜。
2.孙中山挽宋教仁联: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了宋教仁为追求“民权”、“民主共和”而死的英雄业绩,称赞他不愧为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坚强的民主斗士。
3.黄兴挽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悲看秋雨湿黄花。
1910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反清起义,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此联表达了死难烈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国内同胞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4.广东著名文人何淡如挽冯如联: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
青冢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名,
黄花又见泣秋风。
冯如是我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飞行家,他殚精竭虑,积极从事飞机的研制工作,于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上空飞行表演时不幸遇难。
此联表达了人们对冯如不幸失事罹难的惋惜和悼念,高度赞扬了冯如为国争光,钻研科技,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
“事成可嘉”、“事败可喜”的观点是对“事之成败”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
5.鲁迅先生挽瞿秋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被 *** 反动派杀害。
鲁迅先生悲痛愤慨地书写了这副挽联,赞颂瞿秋白同志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6.鲁迅自题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横眉”加“冷”眼,下联“俯首”并“甘”心。
形象生动、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爱憎,以及作者对敌人和对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确是做人修身的座右铭。
hi.baidu/wenhuashoucang/blog/item/b37ad12371da34589922ed73.
2022-10-30
球球词典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7-24 11:41:4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有哪些千古有名的对联

    含有历史人物典故的对联: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下联:鸟在笼中,心思槽巢,狠关羽不得张飞。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人物的名字以及双关语,形成了一种幽默且富有深意的表达。富含哲理的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这副对联通过“撇”与“捺”的笔画...

  •  relenliang2 千古文人趣味对联集锦

    9、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石很器重苏的才学,但又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气,有一年的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八月又是一个闰月,王安石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轼苦思多日,终不能对出。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一位无名氏勉强对出了下联(宽对):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10、一日...

  •  翡希信息咨询 找几个有趣的对联要有趣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对联: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趣味点:此联通过“竹短”与“书长”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学问的深厚与物质财富的有限之间的对比,富有哲理且饶有趣味。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趣味点:以荷花与藕的生长状态比喻学者对天文地理的精通,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 anonymous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趣味对联故事集锦之三 切瓜分客 明代...

  •  翡希信息咨询 关于历史悠久题材的对联

    3. 讲述历史人物命运 吴灭后西施浪迹江海,卓亡过貂蝉莫之所终 上联讲述了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的漂泊生涯。 下联则描绘了貂蝉在董卓死后下落不明的命运。 两副对联都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残酷与无奈。4. 强调历史人物智勇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张良用计屡屡得逞 上联赞美了韩信卓越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