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政治主张的基石,他提倡的“不忍人之政”源自对人性本善的认识。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他强调性善理论,并经常引用尧舜的典范来支持他的观点。他通过深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如对亲情的本能关爱和对兄弟的尊重,来证明性善论的普遍性和真实性。总的来说,孟子通过揭示人性中的内在...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苟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
第三,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思想奠定了道德基础。人之性善,也为“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奠定了道德基础。人民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人民最有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无暇“治礼义”,甚至会“放辟邪侈”“陷于罪”,这不是因为人民的本性使然,而是因为无恒产遂无恒心,生活困苦,“惟救死而恐不赡”。...
孟子所著的《孟子》一书,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载体。这本书不仅展示了孟子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反映了他对人性问题的独到见解。孟子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内在善良本质,并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其本善。他的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者,也对中国古...
比如,从孟子关于恻隐之心、仁义内在、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知性、求得舍失等的一系列讨论,确实可以发现心善是《孟子》人性论的一个重心;但正如下面谈到的,孟子除了讲心善外,还从其他不同角度(如人禽之别、如成长特征等角度)阐明性善。如把性善论归结为心善说,就显得片面。再者,前面也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