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去掉。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二则。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一则。意思是: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
在西北狼的传说中,蒲松龄的《狼·三则》以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屠户与狼的智斗。第一则讲述了屠户傍晚回家时遇到一只贪婪的狼,狼随行数里,欲抢肉而不得。屠户机智地将肉挂在树上,自己安全返回。次日早晨,屠户发现狼已吊死在树上,狼皮价值不菲,为他带来了意外之财。这个故事讽刺了贪婪者最终自取其...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这个成语源于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其含义就像试图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捉鱼,结果狼却因此遭遇了不幸。这个典故形象地比喻了行动与目标完全不符,或者方法过于偏离现实,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境况。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以若所为,求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