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
装蒜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不论彼此是否曾相识,只要有共鸣和默契,就能如同老朋友般自然亲近。这种歇后语形式,如同逻辑推理,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等,都是通过前半句的比喻引出后半句的解释。
饿狼吃羊羔——生吞活剥 饿狼扑兔子——抓住不放 饿狼吞泥土——没有人味 饿猫衔鱼——嘴紧 饿着肚子造反——借机(饥)闹事 儿媳妇怀孕——装孙子(装蒜〕儿子成亲父做寿——好事成双 耳朵漏风——崎不进 耳朵上挂板子——打听打听;打听 耳朵眼里下棋——摆不开阵势 耳朵长在膝盖上——懒得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