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2018-11-28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辈的兄弟都觉得(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惊奇。后来到陇汉地区游学(古代通过去外地寻访师友增长本事),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困顿反而更加坚持,年龄越大越有壮志雄心。
起初(早先,指马援从军生涯的早期),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家乡)的时候,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取得胜利),马援说,我希望你有什么好的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呢?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也不过分封了数百户(作为食邑),我立了小小的功劳就厚颜的接受了一个大县(的食邑),真是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指孟冀)有什么(好建议,好方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想不到什么方法”。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向皇帝请求)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
孟冀(佩服的说):“你确实是烈士(有远大志向的勇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为国家战死在疆场)啊”。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
成语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例句: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杨振宁《邓稼先》,人教版初一下语文课本第11课)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2015-07-04
成语典故: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褒义词。可参见三国89集,司马懿为张郃马革裹尸。
典故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2015-10-09
马革裹尸是出于东汉初的名将马援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2017-06-10
《后汉书-马援传》2020-06-06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5 23:22: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背景:该典故发生在东汉初期,主人公是英勇善战的将领马援。马援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伏波将军。典故由来:在马援62岁时,北方的匈奴进犯边境。尽管已年迈,马援仍主动请缨率兵出征,并表示:“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

  •  宜美生活妙招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东汉初期,马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后来又被封为伏波将军,率兵平定边境动乱。典故内容:马援在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后,谋士孟翼向他表示恭贺。但马援并未满足于此,他表示匈奴...

  •  翡希信息咨询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古代名臣马援的故事。具体来说:来源:该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背景: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自幼丧父但志向远大。在一次凯旋归来时,面对智谋之士孟冀的祝贺,马援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定的忧虑,并决心再次出征。核心言论:马援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

  • 就会3浩浩汤汤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主人公是东汉初的名将马援。典故详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马援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意为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

  •  翡希信息咨询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马援传》。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东汉初期,马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率兵平定边境动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典故内容:马援在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后,谋士孟翼向他表示恭维。然而,马援并未因此...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成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