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典故

曹丕对卢毓强调,选拔人才关键在能,不应仅凭名声,因为名声仅是画饼,无法充饥。卢毓表示,名声可帮助发现一般人才,但不应厌恶名声之人。他主张应着重考核人才真才实学。然而,当时选拔制度废除考试,仅凭名声提升或降职,导致真假难辨,虚实混淆。经济学家李远指出,中国老百姓收入实际极高,只是未全面...
画饼充饥典故
三国时期,卢毓因提出诸多好建议,获得魏文帝曹丕器重,升任为侍中、中书郎。曹丕对卢毓强调,选拔人才关键在能,不应仅凭名声,因为名声仅是画饼,无法充饥。卢毓表示,名声可帮助发现一般人才,但不应厌恶名声之人。他主张应着重考核人才真才实学。然而,当时选拔制度废除考试,仅凭名声提升或降职,导致真假难辨,虚实混淆。
经济学家李远指出,中国老百姓收入实际极高,只是未全面计入。通常仅计算个人收入,而忽略全国共有的资产及增值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为主导,全国民众共同拥有大量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和全国土地等。这些资产每年通过经营或出让等方式获得收益,应向全体所有权人即广大民众分红。尽管目前暂不分配资产收益,未来会逐步完善制度,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资产角度看,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相比资本主义国家,资产普遍更高,收入也更高。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经济发展成果也被少数人占有。因此,中国民众拥有的资产和收入优势明显。
扩展资料中国成语之一。“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2024-08-2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1:29: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四川翡希 “画饼充饥”由什么典故而来?

    “画饼充饥”的典故来源于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具体典故内容如下:背景: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卢毓的官员,他为人忠厚且学识渊博。魏明帝曹睿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担任中书郎的职位,于是请卢毓推荐。典故核心:在推荐过程中,魏明帝告诉卢毓,选拔人才不要单凭名声,因为名声好比...

  •  腾云新分享 “画饼充饥”由什么典故而来

    “画饼充饥”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用来欺骗别人。那么“画饼充饥”由什么典故而来呢?1、典故: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在朝中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明帝最初不太高兴...

  •  腾云新分享 “画饼充饥”由什么典故而来

    “画饼充饥”的典故来源于三国时期魏明帝与卢毓之间的故事。以下是典故的详细内容:1. 卢毓的背景与贡献 卢毓是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为人忠厚,学识渊博,在朝中担任侍中一职。在职期间,卢毓对魏明帝曹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虽然最初魏明帝不太高兴,但因其忠心耿耿、踏踏实实,最终被提拔为吏部...

  • 典故:三国时期,魏国名臣卢毓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魏明帝要求他推荐人才。卢毓提出了考核人才的建议,并指出仅靠名声选拔人才是不可靠的,因为“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魏明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此外,还有一个与“画饼充饥”相关...

  • 成语“画饼充饥”出自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原文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意思是选拔人才时不要只看重名声,因为名声就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自慰。历史典故如下:卢毓的仕途: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