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借东风的典故

周瑜的五个主要故事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与黄盖上演了苦肉计。先是在军事会议上,两人表现出意见不和,后是周瑜下令要斩首黄盖,在将领们的求情下,改成了答刑。黄盖被打得卧床不起,曹操也因此上当了。2、蒋干盗书 赤壁之战,蒋干主动请缨,想要凭借周...
周瑜借东风的典故
周瑜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名将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他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军事成就。
周瑜借东风的典故
三国演义小说里,周瑜为火烧赤壁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然而问题是没有东风,于是诸葛亮就运用自己的道术祭风,果然祭来了三天三夜的大风,帮助周瑜打破曹操,火烧赤壁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聪明地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
周瑜简介及主要事迹
周瑜,字公瑾,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故有成语“顾曲周郎”,南宋文学家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
周瑜的五个主要故事
1、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与黄盖上演了苦肉计。先是在军事会议上,两人表现出意见不和,后是周瑜下令要斩首黄盖,在将领们的求情下,改成了答刑。黄盖被打得卧床不起,曹操也因此上当了。
2、蒋干盗书
赤壁之战,蒋干主动请缨,想要凭借周瑜的关系将其招降,去到周瑜的营帐中。因周瑜已经下令斩了提起军旅之事的人,故蒋干不敢提起招降的事情。宴席结束后,周瑜假装大醉,拉着蒋干进入帐休息。夜间,蒋干起身的时候,看见周瑜的桌上有一封书信,蒋干将改书信藏于怀中,并向曹操汇报了此事。
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周瑜促成了孙权下定决心要抵抗曹操。赤壁之战时,周瑜是主要指挥者,他在他的带领下,大破曹操。

4、草船借箭
因周瑜妒忌才能比自己强的诸葛亮,于是,想方设法陷害他,提出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最终,诸葛亮用才智巧妙化解了。
5、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妻子死后,孙权假意将妹妹孙尚香献给刘备,他想把刘备引到吴国,杀了他。但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让孙权杀了他,还让孙尚香与他订了婚。最后,诸葛亮又成功的救回了刘备,并让周瑜中了埋伏。2024-09-2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8:24: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个故事源于《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策划火攻曹军的情节。周瑜深知火攻需配合东南风,但隆冬时节,长江中游多刮西北风,这使得火攻计划受阻。周瑜因此忧虑成疾,卧床不起。诸葛亮当时在周瑜军中担任军事顾问,他洞悉周瑜的困境。诸葛亮提出了解决方案:“火攻曹军需东风,万事俱备,只欠东...

  • 周瑜借东风的典故 三国演义小说里,周瑜为火烧赤壁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然而问题是没有东风,于是诸葛亮就运用自己的道术祭风,果然祭来了三天三夜的大风,帮助周瑜打破曹操,火烧赤壁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并没有呼风唤雨之能,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

  •  宜美生活妙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以下是该故事的要点:故事背景:周瑜定计使用火攻来攻击曹操的军队。准备情况:周瑜已经做好了火攻的一切准备工作。关键缺失:但在检阅水军时,周瑜忽然意识到,如果不刮东风,火攻计划将无法实施。周瑜的反应:由于这一关键条件的缺失,周瑜一时急火...

  •  fox泽wolves 借东风故事情节概括 50字

    借东风故事情节概括: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

  •  誉祥祥知识 周瑜为什么要借东风

    赤壁之战前夕,孙刘联军精心策划了火攻战术,然而这一战术的成败却取决于关键的天时——东风。在这场关乎东吴命运的战役中,周瑜成为了借东风的关键人物。曹操率领大军压境,意图征服东吴。庞统献上了连环计,诱导曹操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以便火攻时能一石二鸟。曹操欣然接受此计,却不知这正是其败亡的...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