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用哪些典故教育孟子?

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
孟母用哪些典故教育孟子?
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
1、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2、断杼教子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所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你今天不读书,就不可以离于祸患,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
中道废而不为,怎么能衣其夫子,而不乏粮食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扩展资料:
孟子的母亲姓仉,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2023-01-27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6 11:13:3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古林精怪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还有哪些

    3、孟母剪布的故事:孟子年幼时,学习不用功。孟母为了教育他,剪断了她正在织的布。孟子由此明白,荒废学业会导致不好的后果。从此,他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用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行为的后果。4、孟母教育孟子婚姻的故事:孟子对妻子不满,...

  • 2、断杼教子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问则广知...

  •  宜美生活妙招 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还有哪些

    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除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之外,还包括“孟母教子礼数”和“孟母诫子”。孟母教子礼数:孟子小时候模仿邻居家办理丧事的情景,孟母看到后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但她没有直接责骂孟子,而是耐心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他要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礼数。这体现了孟母在教育...

  • 二、断杼教子 孟轲贪玩,曾逃学谎称找东西。孟母发现后,割断织布以示教育,强调学习需持之以恒。孟轲从此勤学苦读,未辜负母亲期望,成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三、杀豚不欺子 孟母重视孟轲品格成长。一次,孟母说邻居杀猪给孟子吃,后感到说谎不好,真的买了猪肉给孟子,以此教育孩子要诚实。

  •  蓝韵文化传媒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此外,孟母断机杼也是孟母教子的一个著名故事。由于孟子游手好闲,不肯好好学习,孟母伤心的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不学习,就像剪断的布一样,以后怎么用呢?”孟子听后深受震动,从此发愤读书,成为了伟大的儒学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歇后语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