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的历史典故

我们常说的“有眼不识泰山”,就是指长了眼睛,却没认出泰山。在生活中常常比喻眼力笨拙,见识浅陋,不识出众人才。据记载,关于这句俗语的来历有两个有趣的传说,而且都跟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有关。【典故来历之一】据民间老人讲,泰山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经做过鲁班的徒弟。鲁班对徒弟...
“有眼不识泰山”的历史典故
我们常说的“有眼不识泰山”,就是指长了眼睛,却没认出泰山。在生活中常常比喻眼力笨拙,见识浅陋,不识出众人才。据记载,关于这句俗语的来历有两个有趣的传说,而且都跟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鲁班有关。
【典故来历之一】
据民间老人讲,泰山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竹匠,曾经做过鲁班的徒弟。鲁班对徒弟要求极严,从不轻易放过他们的缺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十分珍视自己得来不易的声誉,为保持声誉,他建立了自己的管理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
可是有一年,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因为技艺长进不大,而被鲁班辞掉了。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一次鲁班在集市上见到一批制作精巧的竹制家具,便想结识这个制造竹器的高手。于是,鲁班便向当地人打听制作这些家具的人的名字,当听说他就是被自己赶下山的泰山时大吃一惊。于是,鲁班对于当初错辞泰山的事很是惭愧,并且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典故来历之二】
据传说,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和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没有见过面。泰山长大之后便去寻找父亲。
有一天,鲁班给一大庙堂上梁,围观者对其超人技艺赞叹不绝。突然一手拿雨伞,背着包袱的过路少年说道:“好是好,只是上得有点儿高。”
话毕,鲁班循声看去,只见这少年眉清目秀,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少年定会超过自己,不由一阵嫉妒,随手抄起一个木棍子掷去,正中少年头部,少年当即身亡。
过了几天,鲁班回家探亲,夫妻团聚,老婆问他有没有见到儿子泰山?不说不要紧,一提到这事,鲁班便想起了那个被自己砸死的少年。于是他便把那少年的事说了一遍。夫妻二人仔细核对相貌特征之后,鲁班才知那含冤死去的少年便是自己的儿子泰山,大叹一声:“唉!我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瞎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说吧,鲁班当即挖去左眼。从此以后,鲁班用一只眼干活,再也不嫉妒保守。
据说,后来的木匠为鲁班知错就改的精神所感动,为纪念鲁班,在检查木料曲直时总是闭起一只眼看,并流传至今。
2022-06-13
球球词典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7-07 06:41: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有眼不识泰山”有什么典故?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如下:泰山学艺:泰山自小便聪明伶俐,擅长泥塑和木雕,技艺精湛。一日,他听说著名的工匠鲁班要在村里打造家具,便天天前往观看,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勤奋。鲁班被泰山的技艺和热情所吸引,泰山随后被父母送去跟随鲁班学艺。师徒分歧:泰山随鲁班走南闯北,学习木工技艺。然而,泰山...

  •  翡希信息咨询 成语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与谁有关 有眼不识泰山出自什么典故

    于是,鲁班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毅然辞掉了泰山。事隔数年,鲁班在一次闲逛集市时,发现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于是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第二个典故:背景:鲁班婚后十年一直在外做工,与他名叫泰山的儿子从未见过面。内容:泰...

  •  蓝韵文化传媒 有眼不识泰山怎么回答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 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

  • “有眼不识泰山”有典故。该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范蠡知道泰山的孔子庙中有孔子的画像,但因为范蠡之前只关注书本知识,从未真正见识过孔子,所以在看到泰山上的孔子画像时并未认出这是孔子。后来有人问他为何没有认出泰山上的孔子像,他便自嘲道:“...

  • 有眼不识泰山的典故由来是鲁班。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春秋时,鲁国有位巧匠叫公输班,他本领极为高强,既能修造宫殿,又善于创造发明。据说他曾经发明一个木鸢,能在天空中飞翔,所以人们都崇拜他,称他为鲁班大师。鲁班的徒弟不少,他也确实培养...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