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陆游的典故和诗句话题讨论。解读关于陆游的典故和诗句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陆游的典故和诗句,请参与关于陆游的典故和诗句话题讨论。
关于陆游的典故和诗句话题已于 2025-04-23 12:47:32 更新
又是一年秋色,陆游忆起往昔:‘一抛蓑笠雪溪舟,八载梁州复益州’。八年间,他漂泊于梁州与益州之间,经历了繁华的梦与现实的落寞。初时,海棠花娇艳盛开,仿佛预示着美好;然而转瞬之间,却已是梧桐叶落,秋风萧瑟。时光流转,朝堂上的陆游已不再年轻,每日早朝的身影也已不再常见。他开始向往归隐...
“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诗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释义是“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原文: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沈园二首·其一》,当年诗人已经75岁高龄,但依然对年少的爱情念念不忘。尤其是心中美人河水池中的倒影,一字“惊鸿”,可以看得出陆游心中的不舍,心中的刻骨铭心,心中对往昔的怀恋。
“惊鸿”一词源于曹植的《洛神赋》,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丽,其典故的引入,增添了一抹温婉之感。陆游的两首《沈园》中,诸多意象蕴含了深深的情感。"斜阳"、"画角"、"旧池台"、"桥"、"惊鸿"、"柳"等,每一种意象都富含了感伤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离合。“惊鸿”一词在《沈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里的“长城”,是用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中,陆游说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但是,期望还没有实现,鬓发就已经先白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意思是: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
“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典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典故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一、诗歌原文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二、重点知识梳理 1. 创作背景 写于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年),陆游临终前(85岁)。当时中原仍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伐屡屡失败。陆游一生力主抗金,临终仍心系国家统一。2. 核心主题 爱国情怀...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婉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放翁即指的是陆游,号放翁。陆游曾写过一篇诗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首让历代文人感动的诗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
陆游深感其情,无比伤痛,就在园壁上题了《钗头凤》一词,表达了不忍分离的痛苦哀怨和分离后的苦苦相思。唐婉读之,肝肠寸断,此后不久,忧郁而终。于是,沈园就成为陆游终生魂牵梦萦的相思地。在“梦断香销四十年”后,陆游已75岁,来到沈园,重温往事,唐婉音容宛在:“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