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典故详解话题讨论。解读颐和园典故详解知识,想了解学习颐和园典故详解,请参与颐和园典故详解话题讨论。
颐和园典故详解话题已于 2025-04-23 13:41:06 更新
颐和园东宫门的典故主要与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有关,具体如下:匾额由来: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复颐和园后,下令工部大臣找人为东宫门题写一块大匾。工部大臣认为请光绪帝书写最为合适,于是请光绪帝书写了“颐和园”三字。但初次书写的字迹歪歪扭扭,难看至极,工部大臣只好照其手迹做匾挂上。
2、颐和园的传说故事: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
颐和园的建筑与景观,融合了苏杭风光与各地特色,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妙。其中,东宫门作为正门,象征着皇家的尊贵与庄严;仁寿殿则是政治活动的核心,见证了光绪帝与康有为的密谈,以及慈禧太后的接见外国使节夫人的场景。玉澜堂与宜芸馆则与光绪帝的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玉澜堂,曾是他囚禁期间的居住地。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定义 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典故 在东宫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镏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据说这是光绪帝...
颐和园传说 一、龙王传说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流传着关于龙王的传说。据说在很早的时候,这里的水域中居住着龙宫的王子和众多龙子龙孙。他们时常与民同乐,保佑一方水土的安宁。昆明湖的水源也与龙王息息相关,被认为是经过龙王的神奇力量,才保持了四季常流的美丽景象。每逢干旱时节,百姓还会来到湖边祈求...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
朝光绪年间,慈禧太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颐,颐养天年;和,心平气和。颐和园意为退休老人养老的地方...
颐和园的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殿前的庭院装饰典雅,松柏与太湖石相映成趣,丹墀上陈列着铜鼎和龙凤图案。殿内更是富丽堂皇,紫檀雕饰的高台上摆放着御用的龙案、屏风、宝座等,两侧各有一面巨大的铜镜,足有一扇门的大小,人们对此颇有疑问。关于这两面镜子,有一段传说与慈禧和珍妃...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曾在翁山之阳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圆静寺,其旧址即今日颐和园内排云殿所在的地方。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孝圣”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于这一年将翁山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