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典故成语话题讨论。解读阮籍典故成语知识,想了解学习阮籍典故成语,请参与阮籍典故成语话题讨论。
阮籍典故成语话题已于 2025-04-22 02:24:45 更新
醉酒避亲 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开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详见《晋书·阮籍传》)阮...
青眼有加这个典故与三国时期的阮籍有关。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性格狂放不羁,常常用白眼和青眼来对待不同的人。据记载,阮籍能为青白眼,见到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康来吊,籍作白眼,喜曰:“今俗士也。”喜而不悦。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这个故事...
“白眼”一成语便出于此。阮籍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才华横溢。相传他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当时魏国司马氏把持朝政,阮籍难有作为。他终日与嵇康等人喝得酩酊大醉,对追名逐利的人十分反感。阮...
阮籍穷途之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典故。据《晋书》记载,阮籍曾在旅途中遇到了困难,没有钱买饭吃,只好在路边哭泣。他时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经历困难时的悲惨境况。阮籍的穷途之哭也成为了一个成语,形容在绝境中的哭泣。阮籍和嵇康的故事...
成语“禽兽不如”出自《晋书·阮籍传》,用以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之人。此成语源自三国时期魏国东平相阮籍的言论。阮籍,一位才华出众、思维敏捷的杰出人物,深受文帝司马昭的青睐。他在治理东平郡时,法令清晰简明,深受百姓的敬爱。有一天,阮籍听闻某人不孝,竟然杀了自己的母亲。他对此事深感震惊...
禽兽不如,这一成语源自《晋书·阮籍传》,用以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之人。其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三国时期的魏国东平相阮籍,不仅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而且深受文帝司马昭的赏识。在治理东平郡时,阮籍实施法令清晰简洁,深受百姓的敬爱。然而,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个人竟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对此...
阮籍能全身而退,令名不坠,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名士少有能全身而退的。此成语警示,得意时不能忘形,否则可能因恣意妄为而惹祸上身。失意时不能消沉,否则志灭神衰,无翻身转机。在得意时应保持冷静,谨慎行事;失意时应振作精神,寻找希望。无论得失,都应保持理智,不被情绪左右。
成语“得意忘形”的原意是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具体来说:“形”指的是形态。当人们因为某种原因非常高兴、兴奋时,可能会表现出超出常态的行为或举止,这就是“得意忘形”所描述的状态。关于“得意忘形”的历史典故,主要来源于魏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阮籍生平: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
或读书山水,或醉酒不醒,或闭口不言。魏晋动荡,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经历更迭全身而退,名不坠,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一个人得意时,不能高兴得失去常态,否则必有祸患。失意时,不能消沉得失去志向,否则绝无翻身机会。因此,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需保持清醒理智,避免恣意妄为或志灭神衰。
在山阳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得意忘形”的含义:该典故中的“得意忘形”并非贬义词,而是形容阮籍在得意时的一种超然物外、忘却自我和世俗束缚的状态。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高兴或得意而失去常态的样子,但保留了原典故中超越世俗束缚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