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叫孙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侄子叫孙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侄子叫孙的典故,请参与侄子叫孙的典故话题讨论。
侄子叫孙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6 21:02:02 更新
“侄子不倦”是一个成语,形容侄子非常讨人喜欢,而且精力充沛,不知疲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典故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重耳,他有一个侄子叫孙蒯,孙蒯十分喜欢学习,每天都要学习十几个小时,连玩一会儿都不肯,因此被称为“侄子不倦”。“侄子不倦”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称赞小孩子勤奋好学,也可以...
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
然而,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拒绝完全臣服,提出“称孙不称臣”的条件。耶律德光借此为由南侵,后晋迅速灭亡。然而,中原人民并未屈服,纷纷抵抗,小股辽军屡遭挫败,耶律德光感叹:“我未曾料到中国人如此难以驾驭。”最终,他不得不撤军。1947年,45岁的耶律德光在撤退途中染病,尽管太医警告需远离...
舍:指的是谦称比自己小的亲属,如称呼自己的弟妹为舍弟、舍妹,但不能以舍来称呼自己的直系亲属儿女,如舍儿、舍女等。先:指的是对已经逝去的长者的尊称,往往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如对已逝世的父亲称呼为先父、先人、先严等,对母亲便是尊称为先母、先慈等。犬:指的是对年幼尚小的子女谦称,...
永安元年(258年)十月,孙休即位,封他的侄子孙晧为乌程侯,并且聘娶滕牧的女儿滕芳兰为正妃。 在前往封地途中,一个叫景养的西湖居民给孙皓看相后说他将来的前程不可 *** 。孙皓心里很高兴但是不敢向外人泄露。 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群臣尊孙休的朱皇后为太后。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蜀汉刚灭亡,再...
孙亮五凤年间的权臣孙峻是孙坚的弟弟孙静的曾孙,根据《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记载,孙峻掌握政局后,曾“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论辈分,二人是姑妈与侄子的关系。自西汉汉武帝时期以后,公主养男宠几乎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制度,并且多逾礼制。 ,直到五代两宋时期,这一情况才被完全颠覆...
在古代,"让枣推梨"这一成语源于两个著名的典故,生动地描绘了兄弟间的友爱与谦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典故之一出自《梁书·王泰传》。据记载,王泰在数岁时,祖母召集所有孙子侄子,在床上散放了枣和栗子。其他孩子们争相抢食,唯独王泰没有动手,表现出极高的谦让精神。另一个典故则源自《后汉书·...
孙权死后,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了台。孙休临终时,遗诏自己的儿子做接班人,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顾命”,辅佐幼主。”你办事,我放心”。哪知尸骨未寒,这二位却没有”按既定方针办”,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了23岁的“长君”孙皓,他是孙休的侄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
项梁和项伯是兄弟。项燕的长子项超(项羽之父),次子项梁(项庄之父),幼子项伯。项梁和项伯都是项羽和项庄的叔叔(项梁比项伯大,所以项伯又称是项羽的季父---就是小叔)。项庄是项梁的第二个孙子,项羽是项梁的侄子,项庄跟项羽是叔侄关系,项伯(名缠)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项庄是侄子,项羽...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羲之的轶事典故——入木三分: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