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典故出自谁话题讨论。解读手不释卷典故出自谁知识,想了解学习手不释卷典故出自谁,请参与手不释卷典故出自谁话题讨论。
手不释卷典故出自谁话题已于 2025-08-26 08:28:55 更新
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2、典故:《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注引...
“手不释卷”的典故来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班超。班超自幼勤奋好学,幼年时家中贫困,只能借书阅读。据《后汉书》记载,班超曾对兄长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手不释卷”,但它体现了班超对知识的渴...
“手不释卷”的作者是曹丕。“手不释卷”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三国曹丕的《典论·自叙》。《典论》是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写于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
“手不释卷”源自三国时期。该成语的典故最早出自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自叙》,其中记述了曹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更为人熟知的版本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骁勇善战,但因早年家境贫寒缺乏文化知识,在总结战例、制定战略时力不...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读音为shǒu bù shì juàn,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意思是“刘秀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三国时...
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因而就算是在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手不释卷来自《孙权劝学》《三国志》中《孙权劝学》里写道:“光武当兵马之...
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出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是在他父亲...
(2)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时期,仍然抓紧点滴时间,认真读书学习。”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2、手不释卷解释:(1)释义:放不下手中的书本.(2)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3)译文...
自己觉得很有长进,对工作也很有益处。像你这样的青年、聪明、记性好,如果认真多读些历史和兵法,那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收获和成就。”孙权还举了两个好学的军人为例,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吕蒙从此勤奋读书,努力自学,在文化上提高得很快。
【手不释卷】最早出处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衍生典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