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的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关于食的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关于食的典故,请参与关于食的典故话题讨论。
关于食的典故话题已于 2025-04-21 00:00:13 更新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该典故的内容及道理如下:内容:在战国时期,齐国大旱,导致百姓饥饿难耐。一个名叫黔敖的富人,囤积了大量粮食,却在施舍给饥民时态度傲慢,轻蔑地称呼饥民为“叫花子”,并扔给他们食物让他们争抢。有一天,一个极度饥饿但仍有尊严的饥民走到黔敖面前,拒绝接受这种...
1、古人食姜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
食不重味是一个历史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太子田文。据传,田文非常嗜食,但非常挑剔,只吃新鲜、精美、味道特别的食物。一次,他吃了一碗鸡蛋羹后非常惊喜,感叹道:“此味不重,非常珍贵!”于是他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形成了“食不重味”的典故。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对美食的追求和要求。它告诉人...
3、易子而食,交换孩子,杀食以充饥。后因以“易子而食”用为形容大灾之年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的典故。
华元登床劫子反,告诉他宋城内已经“折骨为炊,易子而食”,结果司马子反回去后要求楚王退兵,楚庄王不忍,于是“引师而去”。 附:东周列国志 华元登床劫子反的故事 华元探知公子侧在土堙敌楼上住宿,预得其左右姓名,及奉差守宿备细。捱至夜分,扮作谒者模样,悄地从城上缒下,直到土堙边...
嗟来之食的典故及故事介绍如下:出处: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描述了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具体描述了黔敖与一位饿汉之间的互动。典故:背景: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面临饥饿的困境。一位名叫黔敖的富人决定在大路旁摆放食物,以施舍给那些饥饿的人。事件:一天,一个饿...
1. 成语“食不果腹”用以形容食物不足,吃得不够饱。2. 该成语的历史典故可追溯至唐代,与一位驯象师孙韶有关。3. 孙韶擅长驯养大象,一次在唐玄宗面前表演时,大象的行为引起了注意。4. 大象在表演中拾起食物却未吃,孙韶解读为大象未感饱腹,故食物未能“果腹”。5. 自此,“食不果腹”一词...
1、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人所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3、典故的由来主要如下:当时,...
弃之可惜。现在我们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果然不多久,曹操下令退兵回云。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便以“制造谣言,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了。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