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典故原文话题讨论。解读讳疾忌医典故原文知识,想了解学习讳疾忌医典故原文,请参与讳疾忌医典故原文话题讨论。
讳疾忌医典故原文话题已于 2025-08-26 04:34:52 更新
《讳疾忌医》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扁鹊见蔡桓公》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阐释道理、叙写过程中,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愚顽,简单的语言传达,无繁复累赘,无咬...
“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典故如下: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
讳疾忌医这个典故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
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典故】:原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
1. 讳疾忌医的文言文及翻译 扁鹊1见蔡桓公2 扁鹊见蔡桓公,立3有间4,扁鹊曰:“君有疾5在腠理6,不治将恐7深。”桓侯曰:“寡人8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9。”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10,不治将11益深。”桓侯不应12。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13十日14,扁鹊复见曰:“君...
典故:扁鹊是战国时的名医。有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说:"大王,您有病了,病只在皮肤里,赶快医治吧。"蔡桓公说:"不用治,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鹊来见桓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就会加重!"桓公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十多天,扁鹊见到蔡桓公,又说:"大王,您的病已经...
关于讳疾忌医典如下:1、第一部分内容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原名秦越人。他学成医术后,便一直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扁鹊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停放了好几天,依然面目如生,就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并且断定这人还能救活。他先给病人施了针灸,然后灌...
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过》,原文是“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意思是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别人规劝,就像隐瞒疾病、不愿医治一样,宁愿毁掉自己也不醒悟。成语典故:最著名的典故是关于名医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多次提醒蔡桓公他的病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