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修顿悟典故话题讨论。解读渐修顿悟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渐修顿悟典故,请参与渐修顿悟典故话题讨论。
渐修顿悟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6 09:57:52 更新
有一句哲理叫量变导致质变。量变是积累,质变是改变。就如同渐修语顿悟。顿悟是刹那间就发生的,而顿悟之前的渐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五祖告诉弟子们,尽管把心中所悟表达出来的时候,神秀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当时...
“顿悟而渐修”出自宋代陈师道的《次韵苏公劝酒与诗》。出处明确:“顿悟而渐修”这句话直接来源于陈师道的这首诗,是该诗中的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领悟的一种看法。诗歌背景:《次韵苏公劝酒与诗》是陈师道为了回应苏轼的劝酒与赠诗而作,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苏轼的敬意,也展现了诗人自身的文学造...
“渐修顿悟话头长”出自宋代方回的《次韵象山书院山长汪德载垂访》。这首诗的全文为:作者:宋代,方回。全诗内容:古学非如进士场,渊乎深处海难量。善藏未用争饴利,中立悬知异狷狂。度远出寒公案在,渐修顿悟话头长。公□与我评兹事,一洗人间粉黛妆。其中,“渐修顿悟话头长”一句,表达了诗...
“渐修顿悟话头长”出自宋代方回的《次韵象山书院山长汪德载垂访》。“渐修顿悟话头长”全诗 《次韵象山书院山长汪德载垂访》宋代 方回 古学非如进士场,渊乎深处海难量。善藏未用争饴利,中立悬知异狷狂。度远出寒公案在,渐修顿悟话头长。公□与我评兹事,一洗人间粉黛妆。《次韵象山书院山长...
达到仁的境界很难,相当于是顿悟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渐修,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熏陶内心,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身体,从日常生活中以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向仁的境界靠拢。冉雍,字仲弓,他是孔子表扬可以南面,具有帝王之才的弟子,他向老师问仁。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
在勤奋练习中渐修,在自然生活的体悟中顿悟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顿悟”来源于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中的两首诗。随着第五祖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要在一众弟子中寻找继承人,所以他要求徒弟们都做一首畿子即有禅意的诗,以诗中之禅意定衣钵传之何人。其中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我都得掂量着表达,生怕一句话说重了,会给孩子带来一顿皮肉之苦。其实这样的学生。更需要家长有耐心,需要家长明白“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的道理。大道理孩子都懂,只是做事上需一点点修,一点点改变。而改变的过程,需要大人从旁协助,巧涉一些事情,让学生慢慢养成为人处世的好习惯。
‘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教上分顿悟、渐修,所以“楞严经”说的是两种法。上面是顿悟,下面是渐修,并在一起作为一种法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迁就众生的习气根基,将顿悟渐修联合在一起说先打开本来证见理体,然后再事上锻炼,渐除妄习。本来佛说的法,因各人悟境不...
道可顿悟,德需渐修 “道可顿悟,德需渐修”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悟道与修德之间的不同路径与特点。一、道可顿悟 “道”通常指的是宇宙、人生或社会的本质规律,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与境界。悟道,即是对这些本质规律的领悟与体证。这种领悟往往具有突发性、瞬间性的特点,即所谓的“顿悟”。悟道的突发...
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