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修顿悟典故话题讨论。解读渐修顿悟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渐修顿悟典故,请参与渐修顿悟典故话题讨论。
渐修顿悟典故话题已于 2025-04-20 13:29:35 更新
有一句哲理叫量变导致质变。量变是积累,质变是改变。就如同渐修语顿悟。顿悟是刹那间就发生的,而顿悟之前的渐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五祖告诉弟子们,尽管把心中所悟表达出来的时候,神秀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当时...
慢慢持续修行,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后会达到质变,之后突然明白了。顿悟即有醍醐灌顶功效,豁然开朗,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领悟,顿悟需要的是特定的环境和因素,渐悟则不同,如静坐参禅,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当年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悟佛理真谛。
“渐修顿悟话头长”出自宋代方回的《次韵象山书院山长汪德载垂访》。“渐修顿悟话头长”全诗 《次韵象山书院山长汪德载垂访》宋代 方回 古学非如进士场,渊乎深处海难量。善藏未用争饴利,中立悬知异狷狂。度远出寒公案在,渐修顿悟话头长。公□与我评兹事,一洗人间粉黛妆。《次韵象山书院山长...
达到仁的境界很难,相当于是顿悟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渐修,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熏陶内心,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身体,从日常生活中以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向仁的境界靠拢。冉雍,字仲弓,他是孔子表扬可以南面,具有帝王之才的弟子,他向老师问仁。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
而做事则需要边做边调整,按顺序一个个做到最后。顿悟:顿时醒悟。因:按照。次第:指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尽:尽头。《楞严经》卷十:“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就是说......
主张学者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参学事毕,也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生初学的直悟本来说。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众生最初发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修积功德...
在勤奋练习中渐修,在自然生活的体悟中顿悟 文 | 书艺课堂 (ID: shuyiketang)“顿悟”来源于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中的两首诗。随着第五祖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要在一众弟子中寻找继承人,所以他要求徒弟们都做一首畿子即有禅意的诗,以诗中之禅意定衣钵传之何人。其中神秀说:“ 身是菩提树,...
“顿悟”一定要有“渐修”的基础。否则,对常人来讲是谈不上“顿悟”的。想“顿”,就要有“渐”的基础。现在有太多的修行人,只顾穷追“顿悟”的状态,却把渐修丢到了一边,自己也因此变得狂妄,变得更加无明,更加自以为是。其实在修行的最初阶段,在迷悟的、粘连的、未见性的状态里面,没有修...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的意思是道理可以一下子明白,事情则需要慢慢地完成。出自《楞严经》,《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