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典故话题讨论。解读成语与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成语与典故,请参与成语与典故话题讨论。
成语与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5 09:55:53 更新
成语是汉文化的精髓,经过时间的积淀和传承,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典故:是指经典的故事,一般来源于史书记载的富含哲理的代代相传的小故事。典故更倾向于古典传承下来的有意义的事例或者故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 来源与关系: 成语的来源:部分成语是由典故凝炼而来,如“凿壁借光”、“刻舟求...
3、物华天宝 释义: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出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唐·王勃《滕王阁序》二、滕王阁序里的典故: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
3、司法鼻祖——皋陶(gāoyáo)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公认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传说他是中国上古“五帝”之首...
(一)邯郸学步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的一个少年前往赵国都城邯郸,见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优美,便尝试学习。不幸的是,他不仅没有学会,还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走法,只好爬着回家。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邯郸学步”,用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丢掉了自己原有的本领。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常被用...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
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伙了。”正是:无道之时多有盗,英雄进退两俱难。只因秀士居山寨,买盗犹然似买官。 6、因材施教 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孔子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讲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因材施教”就是其中一个。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四人都...
1、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2、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
1、酒池肉林 典故:纣王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因此,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极端荒淫腐化、奢侈糜烂的生活。2、助纣为虐 典故:纣王是历史上有...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且频繁交战。一次,吴王被越王勾践的大将所伤致死,其子夫差继位后决心为父报仇。公元前497年,两国交战,吴国大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守会稽,面临亡国之危。求和与屈辱:在危急关头,勾践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通过贿赂吴国太宰并向吴王求情,最终得以求和。勾践与妻子一同...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