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历史典故话题讨论。解读乐毅历史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乐毅历史典故,请参与乐毅历史典故话题讨论。
乐毅历史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4 15:05:05 更新
1、乐毅将军为燕国效劳简记:乐毅,赵国人,很贤能,擅兵法,被举荐做了官,又因避赵国内乱到了魏国。魏国是乐毅祖辈住过的地方。乐毅听说燕国正在向天下招贤,名闻四方,就以魏国使者的名义到了燕国,受到燕王以“亚卿”之礼厚待,予以重用,言听计从。2、乐毅的一生,就是这样,因为燕昭王,从此与...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
反败为胜的历史典故如下:1、即墨之战(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讨伐文国,夺取文国70座城市,只剩下即墨与营县,乐毅大军长期包围即墨,前279年燕昭王浙世,燕惠王继位。即墨守将田单用反间计逼走乐毅换上骑劫,并趁着燕军换帅军心不稳发起反击,斩杀骑劫大破热军。田单在没有援军德文...
“穷寇莫追”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攻打齐国的历史事件,意思是不要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典故: 春秋时,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取得了重大胜利,最后仅剩吕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未被攻陷。 吕城随后失守,仅剩即墨一座城池,齐军处于垂死边...
乐毅树战国时期,燕大将乐毅伐齐,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所存无几,唯此树仍枝繁叶茂,据传,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此树为“乐毅树”。
乐毅在燕国的经历中,还有一段关于乐陵的典故。他注意到当地枣树的特别甜脆,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植千余棵,尽管历经战乱,但唯独这乐毅栽种的枣树仍然繁茂,被后人称为“乐毅树”,成为他留下的独特印记。乐毅的事迹和智慧,使他在战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成为后人讨论和学习的典范。
典故详解:在春秋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率领大军攻打齐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七十余城,仅剩吕城和即墨两座城池未被攻克。随着战事的推进,吕城也失守了,齐国只剩下即墨这一座孤城。此时的齐军已经处于垂死的边缘,形势岌岌可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名将田单挺身而出,他振臂高呼:“国家就要灭亡了,...
管仲和乐毅,这是春秋战国的两个著名历史人物。一方面,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
乐毅的一生就是这样,因为燕昭王与这个从那时起就被派往国外的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从“赵”的谥号也可以看出的魅力和他对的投降。后来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赏三顾”等典故也是如此,以知恩报恩报恩。齐卓王,从他死后的谥号,就知道他的结局不好。何卓和谥号在古代有着“民”和“...
在真实的历史上,管仲和乐毅的关系不大,管仲是 齐国的丞相,管仲可谓通才,其名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 留处, 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影响至今,而关于他的典故“管鲍之交”,更是一度传为了千古佳话。 乐毅是燕国的将领,二人并直接的联系。诸葛亮在文章里提到二人,只是将自己比作此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