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典故出自哪一年话题讨论。解读乐不思蜀典故出自哪一年知识,想了解学习乐不思蜀典故出自哪一年,请参与乐不思蜀典故出自哪一年话题讨论。
乐不思蜀典故出自哪一年话题已于 2025-08-24 04:39:48 更新
刘禅是病逝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源于他在投降后被司马昭试探时表现出的对蜀地无思念之情的态度。刘禅的死因: 刘禅,小名阿斗,是蜀汉的第二任君主。 公元263年,魏国攻打蜀汉,刘禅选择投降,并被压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刘禅最终在洛阳病逝,享年65岁,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乐不思蜀的典故: 刘禅投...
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
成语“乐不思蜀”出自清代王韬的《淞隐漫录》,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以下是其中的历史典故:背景:三国时期,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无能的儿子刘禅。诸葛亮在世时,努力维持蜀国与魏、吴鼎立的地位,但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力迅速衰退...
乐不思蜀的是刘禅。以下是关于此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死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导致蜀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刘禅投降魏国,被封为无实权的“安乐公”,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典故由来:在魏国,司马昭掌权,他故意在...
故事梗概: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
乐不思蜀故事:蜀国灭亡,刘禅被带到魏国,他觉得在魏国每天过得很快乐,就没有思念蜀国。乐不思蜀:【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
出 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解 释: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典 故: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
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刘禅。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一、背景介绍 三国时期,刘备在蜀地建立了蜀国,其死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在位期间昏庸无能,导致蜀国国力日渐衰退。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去世后,蜀国于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二、刘禅投降与迁居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这是一...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以下是关于“乐不思蜀”的详细解释:成语含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历史背景: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刘禅投降曹魏后,被安置在洛阳。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并询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
“乐不思蜀”发生在三国末期。当时蜀汉后主刘禅在位,在诸葛亮等有才能的大臣去世后,蜀汉国力逐渐衰落。公元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进攻蜀汉,刘禅选择投降,蜀汉自此灭亡。刘禅投降后被魏国封为安乐公,并迁居到洛阳。一次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的随从们看到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