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联话题讨论。解读乐不思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联知识,想了解学习乐不思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联,请参与乐不思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联话题讨论。
乐不思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联话题已于 2025-08-24 04:40:02 更新
与“乐不思蜀”有关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身份:刘禅是蜀汉后主,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历史事件: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并被封为安乐公。在投降后的一次宴会上,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特意奏起了蜀地的音乐。此时,蜀国的旧臣们无不悲慽,而刘禅却...
乐不思蜀是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刘禅(蜀后主)有关。具体解释如下:成语来源: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体发生在刘禅投降魏国并被送到洛阳之后。历史事件:当时,魏军攻入蜀地,刘禅选择投降,并被魏军押送至洛阳。在洛阳,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并赐予他住宅和每月的生活费用,以及...
乐不思蜀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刘禅有关。人物背景:刘禅,即蜀汉后主,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成语来源:乐不思蜀来源于刘禅被魏军俘虏后,在洛阳的生活状态。当时,刘禅投降魏军,被送到洛阳,并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具体事件:在一次宴会上,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国的旧臣们因怀念故...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备之子刘禅。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他在位期间,蜀汉逐渐衰落,最终投降魏国,被封为安乐公。典故来源:乐不思蜀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刘禅在投降魏国后,被...
乐不思蜀是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刘禅有关。以下是关于乐不思蜀与刘禅关系的详细解释:成语来源:乐不思蜀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之子刘禅的故事,用以形容一个人在新环境中过得非常快乐,以至于忘记了原来的地方或故国。具体事件:当时魏军攻入蜀地,刘禅投降后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并给予他优厚...
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刘禅。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刘禅,小名阿斗,是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皇帝,但因昏庸无能导致蜀汉政权逐渐衰落。历史事件:魏国派遣邓艾、钟会等人攻打蜀汉,刘禅选择投降,蜀汉因此灭亡。投降后,刘禅被送到魏国都城洛阳,...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指的是刘备之子刘禅。刘禅,他是刘备的儿子,在三国时期可是个有名的人物呢,不过不是因为他的英勇或者智慧,而是因为这个“乐不思蜀”的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生活得挺滋润,居然都忘了自己的故国蜀国了。别人问他想不想家,他还乐呵呵地说不想呢。所以啊...
1、乐不思蜀来源于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2、成语的具体事件为,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
乐不思蜀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与刘备之子刘禅紧密相关。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不再思念故乡或故土。故事发生在洛阳,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当时,魏军侵入蜀地,蜀后主刘禅选择投降,并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为了安抚他,封他为安乐公,并赐给他豪华的住宅、丰厚的月俸以及上百名...
乐不思蜀和历史人物刘禅有关。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