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之仇的典故20字话题讨论。解读一箭之仇的典故20字知识,想了解学习一箭之仇的典故20字,请参与一箭之仇的典故20字话题讨论。
一箭之仇的典故20字话题已于 2025-08-25 01:08:15 更新
一箭之仇 《韩非子·外传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释义 表示用人只凭德才。故事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 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
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是基于国家争霸图强需要人才支撑的战略考量;管仲、鲍叔牙“管鲍之交”,是建立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基础之上。两个成语典故,充分体现了齐人爱国奉公的大气情怀,对后人的启示积极而又深远。
公元685年,齐襄公死了,他的长子纠和次子小白回国奔丧,均想继位。途中,纠的谋士管仲射了小白一箭,从此结下深仇。小白即位后,号称齐桓公。鲍叔牙屡向桓公荐贤,说管仲乃是天下奇才,倘能重用,必兴齐国。齐桓公以社稷为重,捐弃前仇,重用管仲,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
1、《齐国成语典故故事》之一:一箭之仇。典故“一箭之仇”源于《管子·大匡》。启示:我们要向齐桓公学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和尊重贤士的美好作风。。2、《齐国成语典故故事》之二:呆若木鸡。典故“呆若木鸡”这个故事源于《庄子·达生》和《列子·皇帝》。启示:我们做事时,结果无论是...
春秋首霸齐桓公为什么让有一箭之仇的管仲治国
走进齐国成语的智慧世界
一箭之仇;一下的仇恨,也比喻深仇大恨
后齐桓公纳鲍叔牙劝谏,不念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终成霸主。有一次,齐桓公举行盛大的寿宴,鲍叔牙祝曰:“愿您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艰难岁月。”桓公拜谢曰:“寡人与士大夫皆勿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吕氏春秋.直谏》),这就是“勿忘在莒”典故的由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5、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智囊,而管仲则辅佐另一公子纠。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管仲曾试图拦截并射杀小白,但仅射中小白的腰带。小白佯装死去,借此骗过管仲,并抢先回国即位,史称齐桓公。公子纠战败被杀,管仲沦为阶下囚。齐桓公即位后,有意任命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