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遗弓剑不西巡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忽遗弓剑不西巡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忽遗弓剑不西巡典故,请参与忽遗弓剑不西巡典故话题讨论。
忽遗弓剑不西巡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5 09:55:28 更新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对《河湟》的赏析如下:典故运用与时事影射:诗中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分别借张良、晁错和黄帝的故事,影射了元载、宪宗等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河湟地区迟迟...
诗中的“借箸”和“衣冠就东市”运用典故,暗示了元载的智慧和遭遇的不公。元载被比作张良,期待他的策略能够被采纳,但最终的结果却与晁错的遭遇相似。而“忽遗弓剑不西巡”则以黄帝的传说隐喻宪宗的突然离世,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未能实现边疆安定的遗憾。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河...
第二联表达了惋惜之意,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不久却见宰相身穿朝服,就刑于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诗人用旋见、忽遗,表达了一种惊诧之情。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剑,所以弓剑二字,是对皇帝离世的委婉说法。读到这里,...
河湟 【作者】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意思是说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吐蕃乘机侵占河湟一带,对唐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地人民也长期遭受奴役。具有忧国忧民热情与经邦济世抱负的杜牧,...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用晁错的故事和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暗示元载的遭遇和宪宗的猝死,流露出对河湟不能收复的遗憾。“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通过描写河湟百姓虽然身着异族服装,但内心仍忠于唐朝,表达了对他们忠心不改的赞扬。“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在这首诗中,杜牧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唐王朝未能收复河湟地区的遗憾和感慨。其中,“宪宗皇帝亦留神”一句,指出了唐宪宗对河湟局势的关注和留心,但最终还是未能...
黄遵宪:“东市朝衣真不测,南山铁案竟无名。”清·吴伟业:“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邙抔土亦难留。”【朝衣东市】 清·钱谦益:“朝衣东市三生定,悬鼓西方一路通。”清·王士禛:“同寅之占信奇中,朝衣东市嗟何辜。”【衣冠就东市】 唐·杜牧:“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