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话题讨论。解读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知识,想了解学习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请参与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话题讨论。
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话题已于 2025-08-26 12:02:03 更新
“风声鹤唳”的由来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紧密相关。历史背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两大势力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淝水之战”。典故来源:在这场战役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前秦军队则在战败后溃不成军,士兵们在逃跑过程中极度恐慌,以至于听到风...
风声鹤唳故事的由来如下:背景: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战前部署:苻坚将兵力集结在寿阳东的淝水边,等待后续大军到齐后再发动进攻。而东晋的谢玄为了以少胜多,施出计谋,建议秦军后退,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秦军后退:尽管...
1. 前秦军队在溃逃时,每当风吹过或鹤鸣声响起,士兵们都会误以为是东晋的追兵。这种恐慌导致自相践踏和混乱,许多人因此丧命。这一情况记载于《晋书·谢玄传》中,其中写道:“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2. 苻坚在战败后,独自骑马...
典故:在溃逃途中,秦军士兵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拼命地奔逃。这就是“风声鹤唳”的由来。
典源《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期,秦主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于肥水列阵,欲与东晋决一死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结果秦军大败。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以此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后人常用“风声鹤唳”等成语来描绘这种疑惧惊慌的状态。“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成语典故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具体内容如下:出处原文:唐·房玄龄在《晋书·谢玄传》中记载:“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故事背景: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导致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此时,北方被前秦占领,与东晋形成对立。前秦首领苻坚为了统一中国,率领八...
1、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苻坚。2、风声鹤唳的由来: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
风声鹤唳的典故讲述的是前秦苻坚在攻打东晋时,因轻敌大败,在溃逃过程中听到风吹鹤叫的声音都误以为是晋军追兵的故事。具体细节如下:背景:东晋时代,前秦王苻坚意图统一南北,率领大军攻打东晋。晋军由大将谢石、谢玄领兵抵抗。轻敌出击: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自以为能轻易取胜,于是迅速出击。然而,他...
“风声鹤唳”的典故简写如下:背景:东晋时期,秦主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列阵决战。战事: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士兵奔溃,自相践踏,投水死者不计其数,淝水因尸体堆积而不再流动。溃逃:秦军余众丢弃兵器和盔甲,在夜晚弃甲逃跑。风声鹤唳:在溃逃途中,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