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话题讨论。解读风声鹤唳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知识,想了解学习风声鹤唳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请参与风声鹤唳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话题讨论。
风声鹤唳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话题已于 2025-08-26 11:50:55 更新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苻坚。风声鹤唳的由来: 背景: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则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战况:苻坚求胜心切,不顾秦军将领反对,决定让秦军后退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然而,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便以为前...
1. 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2. 风声鹤唳: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坦晌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
6. 苻坚是风声鹤唳这个成语中的主人公,他在战败后惊慌逃跑,连风声和鹤叫声都让他误以为是追兵,彻底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这是他最终彻底失败的原因。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他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他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谢玄等晋军水陆继进,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丛伏晋兵,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
抽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相关人物是苻坚和谢玄。苻坚:前秦君主,试图凭借百万大军南侵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提出的“投鞭断流”策略并未得逞,而且在败逃过程中,因极度恐慌而将风声和鹤鸣误认为是晋军的追兵,形成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同时,他在寿阳城头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
苻坚是公元383年前秦的皇帝,他组织了大规模的军队南下攻打东晋。 故事背景: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指挥不统一和内部意见分歧,最终导致了军队的溃败。 成语由来:秦军在溃退途中,由于极度恐慌,将风声和鹤的鸣叫误解为晋军的追击,于是拼命地奔逃,形成了“风声鹤唳”的典故。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东晋时的苻坚。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背景: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事件起因:苻坚自信满满,认为凭借自己兵多将广,可以轻易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东的淝水边,等待后续大军到齐后再发动...
风声鹤唳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的苻坚。以下是关于苻坚与“风声鹤唳”典故的详细解释:主人公身份:苻坚,字永固,小字文玉,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第三位国君。典故背景:公元383年,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
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晋军追兵将至,于是昼夜不敢停歇,最终导致了大量士兵因饥冻而死。人物关联:苻坚作为秦军的主帅,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风声鹤唳的成语正是用来形容秦军士兵在苻坚败退后,因恐慌而草木皆兵的心态。因此,风声鹤唳这一成语与苻坚这一历史人物紧密相关。
在溃逃过程中,秦军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致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在逃亡途中听到风声与鹤鸣,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击声,昼夜不停地奔逃。最终,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战役不仅彰显了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更留下了“风声鹤唳”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