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年之交典故原文话题讨论。解读忘年之交典故原文知识,想了解学习忘年之交典故原文,请参与忘年之交典故原文话题讨论。
忘年之交典故原文话题已于 2025-08-25 20:34:31 更新
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心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还是在多年以前,“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共结殷勤,不能相违” (《平原祢衡传》),孔融便与之有了尔汝之交。年轻的祢衡颖悟过人,所见过...
忘年之交指的是孔融和祢衡的交情。孔融与祢衡相识,当时祢衡年仅15岁,孔融已近40岁。祢衡才智出众,孔融对其赞赏有加。建安元年,曹操发布《求贤令》,祢衡自荆州而来,希望一展才华。孔融与祢衡结为好友,祢衡才思敏捷,下笔即成佳作。有一次,祢衡为胡政作诔文,虽在马上,却顷刻而成。在黄射大会...
忘年之交的典故:祢衡,东汉时期的人物,以其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而闻名,但性格刚强任性,喜欢嘲讽权贵名流,因此一直未能得志。当曹操掌握权力时,祢衡来到许昌寻求发展,但他拒绝去拜访当时几位有声望的名士,声称许昌城内除了孔融和杨修之外,其他人都是徒有虚名。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当时官居高位...
忘年之交的典故如下:忘年之交,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和孔融结交为好友,但祢衡小于孔融,两人年龄相差较大,因此被后人称为忘年之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超越了年龄的差距,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忘年之交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孔融...
一、成语出处成语出自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祢衡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也。”这个典故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成语“忘年之交”。二、成语典故祢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才子,他以其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而闻名,但性格刚强任性,喜欢讽刺权贵。曹操掌权时,...
孔融祢衡忘年之交的典故如下:祢衡,东汉时人,思维敏捷,口才出众,但为人刚强任性,喜欢嘲弄权贵名流,因此一直不得志。曹操当权时,祢衡来到许昌谋求发展,但拒绝去拜会当时几个有声望的名士,扬言许昌城里除了孔融和杨修,其他的都是徒有虚名。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当时官高禄厚,极有才名。他听了...
典故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西楚霸王垂死之际,有三个心愿,一为分钱财给将士,二为言语宣泄自己的苦闷,三为年关时在朋友间侃侃而谈。项羽对刘邦说:“此三者,项羽之心愿也。”刘邦曰:“此不难。”刘邦也在书信上写道:“以今日之财,重赏三军,与三军共负其债。”所以说忘年之交即...
一、故事背景 在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叫管宁的人,他性格豁达,重视友情,不拘泥于世俗的礼法。管宁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共同志趣的基础上,而非年龄、地位等外在因素。二、忘年之交的诞生 管宁在年轻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华歆的人。尽管华歆的年纪比管宁大很多,但两人却因为共同的学术兴趣和追求而...
忘年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同的人结交而成的朋友。张隐《文士传》(据《太平御览.卷四零九.人事部五零.交友四》引)1>祢衡2>与孔融3>作尔汝之交4>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5>也。\x0d\x0a\x0d\x0a(1)典故或见于《宋书.卷六二.张敷列传》。\x0d\x0a(2)祢衡:...
[典故出处]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译文:于是陈和邓艾结交为年辈不相当的朋友。[近义词]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 [反义词]不共戴天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的朋友 [成语结构]偏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