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历史典故话题讨论。解读刘禅历史典故知识,想了解学习刘禅历史典故,请参与刘禅历史典故话题讨论。
刘禅历史典故话题已于 2025-08-25 00:14:41 更新
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迫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事件起因:司马昭作为晋王,对刘禅的动向有所疑虑,担心他仍有复国之心,于是故意试探。试探过程: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地,刘禅在紧张之中,在随从郤正的示意下,说出了“此间乐,...
刘禅是病逝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源于他在投降后被司马昭试探时表现出的对蜀地无思念之情的态度。刘禅的死因: 刘禅,小名阿斗,是蜀汉的第二任君主。 公元263年,魏国攻打蜀汉,刘禅选择投降,并被压往洛阳,封为安乐公。 刘禅最终在洛阳病逝,享年65岁,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乐不思蜀的典故: 刘禅投...
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刘禅。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刘禅,小名阿斗,是汉昭烈帝刘备的儿子。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皇帝,但因昏庸无能导致蜀汉政权逐渐衰落。历史事件:魏国派遣邓艾、钟会等人攻打蜀汉,刘禅选择投降,蜀汉因此灭亡。投降后,刘禅被送到魏国都城洛阳,...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备之子刘禅。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典故的详细解释:人物背景: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汉昭烈帝刘备之子。他在位期间,蜀汉逐渐衰落,最终投降魏国,被封为安乐公。典故来源:乐不思蜀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刘禅在投降魏国后,被...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典故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君主刘禅。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故事背景: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昭设宴款待。为了揣测刘禅的内心,司马昭在宴会上故意放了蜀国的乐曲。事件经过:蜀国的官员们听到乐曲都因怀念故国而哀伤,但刘禅却面带微笑。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回答:“...
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如下:背景:三国时期,蜀国在刘备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是一位无能的君主,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将政事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力迅速衰退。投降: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刘禅为了保命,选择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一大批蜀国的臣子也一同被俘。封赏与...
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民心,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身边的大臣将近五十余人都封了候。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禅扮演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发生在刘禅投降之后的故事,主要是说把江山让给了他人,还在那里开心地大笑。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典故具体的故事吧。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最终选择投降邓艾,蜀汉随之灭亡。投降后,刘禅带着蜀汉大臣被押送至洛阳,并被受封为安乐公。在洛阳期间,刘禅表现出对蜀地的淡漠态度,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这也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综上所述,乐不思蜀的...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是一个历史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以试探刘禅对故国的感情。刘禅的随从人员看到这些表演,都触景生情,想起了灭亡的故国,非常难过。然而,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但只是一种巧合。 父亲:汉昭烈帝刘备 养父:扶风人刘括。 母亲:昭烈皇后甘夫人 敬哀皇后,张氏,张飞长女。刘禅为太子时立为太子妃。于223年立为皇后,237年去世。张皇后,张飞次女。敬哀皇后死后,于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王贵人,刘禅后宫,刘璿生母。李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