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的成语故事,其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历史?

鼎最早是用于烹饪的锅具,后来逐渐变为中国古代的礼器,而关于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个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举鼎绝膑都是怎么起源的。根据《左传》记载,夏朝开始,大禹把天下归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让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了九尊鼎。九鼎上刻画了九州的名川大山和珍禽异兽...
关于战国的成语故事,其中都有哪些有趣的历史?
鼎最早是用于烹饪的锅具,后来逐渐变为中国古代的礼器,而关于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个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举鼎绝膑都是怎么起源的。

根据《左传》记载,夏朝开始,大禹把天下归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让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了九尊鼎。九鼎上刻画了九州的名川大山和珍禽异兽,每尊鼎
代表了一个州。这九尊鼎就代表了夏朝的国土,而拥有九鼎的天子就是这九州的主人。
问鼎中原
“九鼎”在夏商周三朝是真实存在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分封的各个诸侯崛起,如若不是各个诸侯相互制衡,周朝早就不复存在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时期楚庄王兴盛楚国。他贤明治国,加强建设,支持改革,富国强兵。在成为春秋霸主地位后,楚国派兵进逼周朝王城,并且在城外举行宏大的阅兵仪式。当时的周定王非常畏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派使者到楚军前举行慰问仪式。楚庄王有意展露实力,竟然当场问使者:听说周天子有九鼎,这鼎都是多大、多重呀?
这个问题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之言,而楚庄王直接问使者的意思也有“灭周夺鼎”的威胁。使者名叫王孙满,他委婉地说:周朝虽然势弱,但终究还没灭亡。现在夺鼎,名不正言不顺,恐招来祸害。

楚庄王也不在意,带领大军去攻打郑国了。
问鼎中原代表一个人或势力图谋甚大,有侵吞天下的志向和能力。
举鼎绝膑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继位第四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宜阳。宜阳距离周王朝的都城洛阳非常近。周武王也有“问鼎中原”的想法,所以直接来到周朝祭祀的庙堂。他当着周朝官员的面参观代表九州的九鼎。当看到刻着“雍”字的鼎时,当场说这尊鼎属于秦国,要带回咸阳去。

周朝的官员既害怕,又无奈,只能说这鼎重达千斤,没人能拿走。秦武王自大,用了浑身力气把鼎举起,可是这鼎实在太重,他举到一半就脱手了。鼎掉下来当场砸断武王的腿骨,血流不止。待回到馆舍众人慌忙医治,因为伤重,挨到半夜武王去世了。
后世以“举鼎绝膑”比喻高傲自大、没有能力却要做超出能力的事、不堪重任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人。
一言九鼎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围困都城邯郸。赵王派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去楚国求援。平原君要带20人一起完成这项使命,可最后少了一个人。这时候毛遂主动自荐,平原君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平原君见到楚王后,和谈进展缓慢。毛遂主动来到二人面前查看,他按剑前行,十分英勇。楚王傲慢,让他退下。可是毛遂却说:你不答应联盟就是依仗我们人少,你们人多。现在我距离你这么近,一剑就可以伤到你。楚王无奈,只能继续听他陈述。
毛遂详细分析了赵、楚两国的历史渊源和合作的必要性。如果两国联手,必定获得巨大好处。楚王被有勇有谋的毛遂说服,果断出兵救援,楚、赵两国合作打败了秦国。

事后,平原君夸奖毛遂:我自持见多识广,可是没有发现毛遂的才干。毛遂先生让赵国在楚王面前地位上升,堪比九鼎,他的几句话顶得上百万雄狮了。
这就是“一言九鼎”的出处,它最初的意思是:说出的话非常重要,甚至关乎一个国家的成败,并不是指说话要讲诚信的意思。
三个关于鼎的历史故事都出自春秋战国,三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诸侯混乱场景。鼎的价值不在于他本身,而在于它代表的周王朝: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决定了他君主的地位。
周天子虽然持有“九鼎”,但诸侯的崛起让周王朝危危可及。偌大一个王朝已如风筝一般,摇摇欲坠。周天子早已变成了一个虚无的名号,不论是楚庄王还是秦武王,他们敢威风凛凛的“问鼎”,就是因为其代表的势力强大。
2020-12-24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由于在长平之战上,赵国选用了非常年轻的将领,他由于没有任何的带兵打上经验,最终使得赵国失败。2021-01-10
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背后是战国初期新旧诸候更替的故事,城门立木是商鞅为了进行有历史意义的商鞅变法前的立信故事2021-01-10
爱毛反裘,魏国的国君外出游玩,看到了一个人反穿皮袄,那个人为了保护皮袄的毛,竟然连皮都不顾,被比喻本末倒置贪小失大。2021-01-10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3:06: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  iampan20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三个 一定要短小精悍!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

  •  爱说八卦i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

  •  唔哩头条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包括:1.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最终,犬戎进攻西周,烽火再起时,诸侯不再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 尊王攘夷:齐桓公借助管仲的辅佐,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 问鼎中原:楚庄王为试探中原各国,...

  •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有哪些如下:1、智子疑邻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说难》中的《颜则旭篇》。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寓意: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对待;要虚心接受正确...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