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放鹤”这一典故源于清代画家上官周的作品《孤山放鹤图》。该画描绘了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养鹤的情景。画中,一位身着宽大长袍的老者,站在湖畔,背手而立,目光仰视空中盘旋的仙鹤。老者的衣衫随风飘动,长髯如银,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洒脱的性格。仙鹤在天空中翱翔,回首相望主人,人鹤...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书中提到“梅逸”中的“梅”出自和靖先生“梅妻鹤子”的典故,“逸”则暗示妻子已经过世。于是查访了一下这个典故:北宋著名诗人林逋(bu),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放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传为千古佳话。据说曾手植300余...
而放鹤,则是指给鹤以自由,让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去感受自然和环境的美好。通过将自己比作孤雁、孤鹤等动物,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和紧张感,使自己更加平静,达到自我定位和心境调整的效果。因此,孤山放鹤的内涵是追求自然的舒适、自由及喜悦。
林逋去世后,真宗赐予他“和靖先生”的称号。至今,孤山北麓立有小亭,名为“放鹤亭”。亭内摆放着康熙皇帝临摹董其昌的《舞鹤赋》。冬末春初,梅花盛开,吸引无数鉴赏家前来观赏。有人认为,孤山放鹤亭一带之所以成为赏梅胜地,或许得益于林逋对梅花的深情。梅花千年不衰,也许正是得益于他对“梅妻”...
典故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