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放鹤”这一典故源于清代画家上官周的作品《孤山放鹤图》。该画描绘了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养鹤的情景。画中,一位身着宽大长袍的老者,站在湖畔,背手而立,目光仰视空中盘旋的仙鹤。老者的衣衫随风飘动,长髯如银,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洒脱的性格。仙鹤在天空中翱翔,回首相望主人,人鹤...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书中提到“梅逸”中的“梅”出自和靖先生“梅妻鹤子”的典故,“逸”则暗示妻子已经过世。于是查访了一下这个典故:北宋著名诗人林逋(bu),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放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传为千古佳话。据说曾手植300余...
而放鹤,则是指给鹤以自由,让它可以自由地飞翔,去感受自然和环境的美好。通过将自己比作孤雁、孤鹤等动物,可以减少自己的压力和紧张感,使自己更加平静,达到自我定位和心境调整的效果。因此,孤山放鹤的内涵是追求自然的舒适、自由及喜悦。
杭州西湖的放鹤亭坐落于孤山东北麓,是为了纪念北宋时期的钱塘人林逋而建造的。林逋,字君复,生于967年,卒于1028年,以作诗绘画为乐,一生未曾娶妻,也未步入仕途。他长期隐居于孤山,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除了诗歌和绘画,他还喜欢种梅花养鹤,因此人们称他为“梅妻鹤子”。林逋去世后,被安葬于...
“梅妻鹤子”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说的是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清高自适,无妻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梅妻鹤子”指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