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中国古代帝王用于封爵、册立时的仪式和制度。以册书、册命的形式颁布册立、封赠、任命等事宜,在被封赠者面前宣读,然后连同印玺等物一起交予受封者。
“册”: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扎”或“牍”。这种竹片或木片,通称为“简”。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
至于“典”字,甲骨文字形上部是“册”,下部是“大”,意味着重要的文献典籍。在古代,典籍被视为权威和智慧的象征,被用来传递知识和经验。因此,“典”字在汉字中常用来指代经典、典籍、典故等,与“册”字在意义上有所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字的意义逐渐扩展和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删”除...
《尚书》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竹木简之形,而“典”字作双手捧册之形。
在商代,人们将账簿称为“册”;西周时期则更名为“籍”或“籍书”;战国时代出现了“簿书”的称号;而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把登记会计事项的帐册称为“簿”。据史料考察,“帐”字引申到会计方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皇帝和高官显贵出游时,会沿途张记帏帐,并指派专门官吏掌管并核算这些财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