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悲痛万分,他在子期的墓前心碎地摔琴以示哀悼。这则成语典故“高山流水”象征着知音难觅,体现了找到真正理解和共鸣的伴侣是多么珍贵。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简短概述如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擅长弹琴,他在楚国马鞍山偶遇钟子期。核心情节:两人谈论琴律十分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即兴弹奏一曲,钟子期听后赞叹道,琴声如同泰山江河般壮阔。知己情深:因此,两人结为知己。悲剧结局:第二年伯牙再访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已病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近义词: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源自古代典故,讲述了战国时期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在一次偶然的野外弹奏中,俞伯牙通过琴声描绘出高山与流水的意境,钟子期能准确理解其心意,被誉为知音。子期的去世让伯牙痛失知音,他摔琴断弦,以示永不复弹,象征着知己难觅的深深感慨。这段故事后来演化为"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