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4、近义词:阳春白雪。5、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6、典故 战国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宋玉的人,他文才出众,能言善辩,楚王非常赏识他,这遭到了很多同事...
“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示例】: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下里巴人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2011-08-17
“曲高和寡”的意思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读音】:[qǔ gāo hè guǎ]
【近义词】:阳春白雪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歇后语】: 毛驴嗓门大
【灯谜】: 一钩新月伴孤主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造句】:
1)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曲高和寡。
2) 他总说些文诌诌的话,自然就曲高和寡。
3) 但是也不乏一些曲高和寡的反对意见。
4) 他的建议太富浪漫色彩,太理想化,所以曲高和寡,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5) 这是一个曲高和寡,一般发展商不敢部问津的市场。
2018-07-06
1、解释: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2、拼音:qǔ gāo hè guǎ
3、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4、近义词:阳春白雪。
5、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6、典故
战国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宋玉的人,他文才出众,能言善辩,楚王非常赏识他,这遭到了很多同事的嫉妒和怨恨,于是便有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一天,又有人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楚王听得太多都有一点不耐烦了。于是便把宋玉叫来问道:“你是怎么搞的,惹出了这么多闲言碎语?”宋玉凭借自己雄辩的才能为自己据理力辩。楚王听了,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可为什么那些人偏偏跟你不和,总是要说你坏话呢?如果你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这些人说的都是假话,不然的话,你说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宋玉立即回答道:“大王,我给您讲出个故事吧!有个外地人来到了都城,有一天,他在闹市里唱起歌来。开始唱的是楚国当时民间的歌曲‘下里巴人’,由于曲调通俗易懂,会唱的人很多,因此,有好几千人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调稍微高雅的‘阳阿’,这时,跟随他一起唱的人就只有几百人了;后来,他又唱起了更为高雅的‘阳春白雪’,难度更大,所以跟着唱的人就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将五音特色调和发挥,使乐声达到了极境,这时,就没有几个人能跟着唱了。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2015-04-15
曲高和寡意思是: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说明: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用法分析: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
扩展资料:
曲高和寡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的造句示例: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清刘鹗《老残游记 续篇》第五回);
熊彼得坚持最具活力的竞争力在于创新而非低价。他的观点在学界曲高和寡;
这也证明了,时尚不再是曲高和寡的精英产业,而知名人士也正在竭尽所能的创造廉价的高雅,比如高级时装;
但如果说他们曲高和寡,不易接近,则很可能将遭到抵制和怀疑;
太超前往往曲高和寡,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但纯粹地克隆别人、亦步亦趋地跟风也不会有好的市场效果。
参考资料:曲高和寡 百度百科
2022-12-21
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太高,很少人理解他2011-08-13
2019-11-13
知道 提问
“曲高和寡”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回答
亦梦之城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2017-09-10
1、咯哇饿了就吃了2018-06-22
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