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之争的典故如下:1、朋党之争是指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宪宗元和三年808,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到唐穆宗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2、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
朋党之争(牛李党争),是指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开始,历经敬宗、文宗、武宗,到宣宗末年(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官僚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持续了近四十年。党争起因于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四月的考案,这年宪宗诏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制科,伊阙尉牛僧孺...
有关朋党之争的历史故事:1、唐朝的牛李党争:唐朝末年,牛党与李党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朋党之争。牛党代表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闵等,他们主张打击贵族官僚,重用庶族地主。李党代表人物有李德裕等,他们主张维护贵族官僚的利益,重用庶族地主。两党在政治上互相攻击、互相倾轧,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朋党之争的成语典故源于唐朝后期的政治斗争。起源:朋党之争起源于唐朝元和三年,在制科考试中,牛僧孺、李宗闵因批评时政触怒了宰相李吉甫,从而被长期压制,未能升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争斗逐渐演变为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两大阵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核心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形成...
1、朋党之争的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2、朋党之争的典故: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制科考试时,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遭李吉甫排斥,久不叙用。李党领袖李德裕和郑覃皆出身士族高第、宰相之子,皆以门荫人仕,主张“朝廷显贵,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