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桃李”常被用作比喻,形象地表示老师通过辛勤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一比喻源自于树木结果实的自然现象,将老师的教育过程比作种植桃树和李树,而学生则是这些树木所结出的硕果。二、桃李的历史典故 典故来源:春秋时期的魏国,有一位名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推荐过许多人做官。然而,当...
把优秀的学生称为桃李,是因为“桃李”在古代文学中被用作比喻培养提拔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一用法源自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中的典故。典故由来:在《韩诗外传》中,魏国大臣子质曾提拔了一批喜欢阿谀奉承的下属,但后来在自己遇难时却无人相助。他偶遇故友简子,哭诉此事。简子用“春树桃李,夏得阴...
①据《韩诗外传》载:“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人因桃李果实繁多,常比喻栽培门生之众多。亦指“门生《·唐纪》二十三记载,狄仁杰为人刚正,不畏权势,曾为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姚元崇、曲阿桓彦、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名言名句。...
1、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2、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
这个故事中,"树人"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代名词,而"桃李"则指代被成功提拔的优秀人才,老师因此被称为"桃李满天下"的象征。在春秋时期,子质,这位博学的魏国大臣,因得罪了魏文侯而选择避难。他为了减轻朋友的负担,决定开设学馆,接纳不分贫富的学生。学馆内,两棵桃树和李树成为学习的象征,子质以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