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鹧鸪》中“青草湖”“黄陵庙”典故,让人联想到屈子、湘妃的故事,加深诗歌意境。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八百里”“的卢”典故,让人仿佛看到战争场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古诗词篇幅有限,用典可以高度概括历史故事,增加诗歌...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昭,他的野心和权谋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司马昭继承了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的权势,逐渐掌控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在魏帝曹髦试图反抗他的统治时,司马昭的意图昭然若揭,最终导致曹髦的悲剧结局。详细讲述:司马昭是三国魏国的权臣,其家族逐步巩固...
1 泰伯采药 【原文】殷泰伯、周太王长子。弟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传位季历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与弟仲雍相约。因父病。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被发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李文耕谓泰伯之逃。遵朱注以让商为定论。然即其默窥太王爱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飘然远去。使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