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的历史典故如下:春秋时代有一个叫高缭的人,为人谨慎,在齐国的宰相晏子手里做了三年官,从来也没有办错过什么事。一天,晏子却突然把他辞退了。晏子左右的人都不理解。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为人诚实,刚直好勇,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典故】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解释】过:...
闻过则喜的成语典故源于《孟子》,描绘的是春秋时期高缭与齐国丞相晏子的故事:故事背景:高缭在晏子手下任职长达三年,期间未曾犯过任何错误。关键事件:晏子却决定辞退高缭,原因是高缭在这三年里从未指出过晏子的任何过错。晏子的解释:晏子认为,身边之人若能指出自己的过错,对自己是有益的。而高缭三年...
故事典故:春秋时期,晏子辞退高缭的故事进一步阐释了“闻过则喜”的内涵。晏子认为,高缭在身边三年却从未指出他的过错,这对他没有好处,因此辞退了他。这表明晏子喜欢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认为这是手下的责任,也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总结:“闻过则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批评和指责...
故事典故:春秋时期,晏子辞退高缭的故事进一步阐释了“闻过则喜”的道理。晏子认为,作为手下,指出上司的过失是责任所在,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反映了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接受并改正错误是个人成长和团队和谐的重要一环。总结:“闻过则喜”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批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