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的历史典故如下:春秋时代有一个叫高缭的人,为人谨慎,在齐国的宰相晏子手里做了三年官,从来也没有办错过什么事。一天,晏子却突然把他辞退了。晏子左右的人都不理解。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为人诚实,刚直好勇,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典故】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解释】过:过失;...
闻过则喜,源于《孟子》,描绘春秋时期高缭与齐国丞相晏子的故事。高缭在晏子手下任职三年,未曾犯过错误,但晏子却将其辞退。晏子解释道,高缭三年未曾指出他任何过错,这于己无益,因此将其辞退。此典故传递的正是闻过则喜的观念,即听到批评或指出错误,应当感到欢迎与高兴。闻过则喜,意指听闻别人...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意思是当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时,应该感到高兴,知道错误后不要忌讳承认,改正错误时不要害怕。这句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和它类似的有“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中国明代理学家陆九渊所著的《与...
闻过则喜(拼音:wén guò zé xǐ)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出处: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