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推行徙木立信的政策,秦国成功地提高了国家信用,赢得了民心,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彼此攻伐。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在商鞅的帮助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其中就包括徙木立信的政策。当...
徙木立信的典故如下: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本族公子,名鞅,复姓公孙。商鞅喜欢刑名之学,曾在魏相公叔座府中任中庶子。公叔座去世不久,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募贤人,准备振兴秦穆公霸业,便从魏国投奔秦国。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具体制定了变法之令。法令制定好了,还未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新法...
“徙木立信”是商鞅在推行新法前,通过立木并承诺重金奖赏移木者以树立信誉的故事,寓意着领导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以下是关于“徙木立信”典故的详细解释:背景:秦孝公在战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急需改革图强。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负责推行变法。目的:在新法颁布前,商鞅深知建立信任的重要...
徙木立信的典故: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
出处:《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相关典故: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