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

1、沉鱼:春秋时期,越国浣纱女子西施的美貌,使得鱼儿见了都沉入水底。她的这一美誉因此流传开来。2、闭月: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云彩遮挡了明月,因此有了“闭月”的说法。3、落雁: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弹奏离别之曲时,南飞的大雁为之落地,因此获得“落雁”的美誉。4、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
1、沉鱼:春秋时期,越国浣纱女子西施的美貌,使得鱼儿见了都沉入水底。她的这一美誉因此流传开来。
2、闭月: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云彩遮挡了明月,因此有了“闭月”的说法。
3、落雁: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弹奏离别之曲时,南飞的大雁为之落地,因此获得“落雁”的美誉。
4、羞花:唐代杨贵妃赏花时,花亦因她的美貌而羞愧低头,故有“羞花”之美誉。
中国的传统说法将“沉鱼落雁”与“闭月羞花”连用,指的是历史上的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毛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绝色美女,与西施同时代,传为越王勾践的爱姬。她最初在画像中的美貌远超西施。因此,她应该是“沉鱼”这一美誉的原始形象。至于“落雁”,则可能指的是另一位美女丽姬,但具体信息已失传。因此,“沉鱼”和“落雁”最初可能是指毛嫱和丽姬,而非西施和王昭君。《庄子·齐物论》中提到了西施,表达了美与丑、不同事物在道的高度上的统一性。《庄子·天运》中的“东施效颦”故事,也反映了西施的美貌。唐朝诗人宋之问有诗云:“鸟惊人松萝,鱼畏沉荷花。”这之后,人们便习惯以“沉鱼落雁”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亦成为古典小说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常用语。2024-12-18
球球词典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7-26 08:29:5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沉鱼:春秋时期,越国浣纱女子西施的美貌,使得鱼儿见了都沉入水底。她的这一美誉因此流传开来。2、闭月: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之女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云彩遮挡了明月,因此有了“闭月”的说法。3、落雁: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弹奏离别之曲时,南飞的大雁为之落地,因此获得“落雁”的美誉。4、羞花...

  •  翡希信息咨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分别如下:沉鱼:指的是春秋时期的西施。传说她在溪边浣纱时,鱼儿见到她的美貌,忘记了游水,进而沉入水底,于是有“沉鱼”之称。这一表达形象描绘了西施的美貌。落雁:指的是王昭君。因她容貌绝美,出塞时心生思乡之情,于是弹奏琵琶抒发情感,天空中的大雁听到琴声,纷纷落地驻足...

  • 1. 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相传她的美貌足以使鱼儿忘却游动,沉入水底。因此,她获得了“沉鱼”之美誉。2. 王昭君,汉代佳人,其才情与貌美齐名。她远嫁匈奴途中,弹奏琴弦,抒发乡愁。传说中,她的琴音令飞翔的大雁沉醉,以至于忘记继续迁徙,从而落于地面。王昭君因此被赞为“落雁”。3. 貂蝉,...

  •  翡希信息咨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是什么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如下:沉鱼: 典故来源: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名叫西施的女子,她容貌出众,常在河边浣纱。 故事细节:当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她美丽的身影,使得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后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代称由来:因此,西施被人们称为“沉鱼”。闭月: 典故来源:三国时期,...

  •  翡希信息咨询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赞美与描绘,分别指代四大美人的特定形象特征:沉鱼之美——西施:典故:西施在溪边浣纱时,鱼儿见到她的美貌忘游,沉于溪底,因此得名“沉鱼”。象征:西施的端庄和朴素之美,让人惊叹到驻足。落雁之美——王昭君:典故:王昭君在塞外大漠上抱着琵琶走出雁阵...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