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由来:公元252年,三国东吴孙皓即位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荒淫之中。他常设酒宴并要求群臣作陪,且规定每人以七升为限,必须见底。群臣中韦曜酒量只有二升,孙皓因其是父亲孙和的老师而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时便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从此便有了“以...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公元252年,吴主孙权将皇位传于年仅10岁的第七个儿子孙亮,即吴废帝。15岁亲政后,孙亮被权臣孙綝罢黜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即吴景帝。可孙休命不长,临终时遗诏让儿子做接班人,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当“顾命大臣”,以辅佐幼主。然而,两...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
中国古代的十大茶典故如下:孙皓赐茶代酒:故事: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每次设宴要求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密赐茶荈以代酒”。意义: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陆纳杖侄:故事:晋人陆纳以俭德著称,有一次,他招待谢安仅备茶果,其侄子陆俶不满...
以茶代酒 这一典故出自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韦曜传》。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东吴,当时的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时,臣子们至少要饮酒七升。然而,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茶来代替酒。韦曜因此得以在宴会上保持清醒,但遗憾的是,他最终因耿直磊落、直言进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