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这一典故的来由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公元252年,吴主孙权将皇位传于年仅10岁的第七个儿子孙亮,即吴废帝。15岁亲政后,孙亮被权臣孙綝罢黜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即吴景帝。可孙休命不长,临终时遗诏让儿子做接班人,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当“顾命大臣”,以辅佐幼主。然而,两...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的来由
茶,南方之嘉木;酒,远古之佳酿。

酒是一种意气,茶是一种境界。以茶当酒,则是用保持自我的姿态,传达与子同袍的情意。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公元252年,吴主孙权将皇位传于年仅10岁的第七个儿子孙亮,即吴废帝。15岁亲政后,孙亮被权臣孙綝罢黜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即吴景帝。可孙休命不长,临终时遗诏让儿子做接班人,让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当“顾命大臣”,以辅佐幼主。然而,两位“顾命大臣”及朝中其他大臣认为孙休的儿子太小,于是改立23岁的“长君”乌程侯孙皓为帝。公元264年,孙皓登基。他好喝酒,经常摆酒设宴,而且群臣必须作陪。每到参加宴会,大臣们都如同上刑场。

群臣中,有个叫韦曜的大臣只有二升的酒量。孙皓命人偷偷地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难堪。然而,韦曜是个耿直磊落之人,对这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平庸糊涂之主,越来越看不惯,对孙皓的所谓“照顾”根本不领情。不仅如此,韦曜还时常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孙皓不仅听不进韦曜的劝阻,反而于公元273年把他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

多行不义必自毙。仅仅过了7年,公元280年,吴国就被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四年后病死,时年42岁。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专制暴君与臣子之间的不和谐。君臣向来等级分明,尤其对于专制暴君来说,难得和臣子保留这份心有灵犀的体己。然而,一旦君主行为不端,就会导致臣子的不满,甚至反抗。这提醒我们,权力的行使应当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否则终将自食其果。2024-11-14
球球词典 阅读 3 次 更新于 2025-04-21 19:51: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揭示了专制暴君与臣子之间的不和谐。君臣向来等级分明,尤其对于专制暴君来说,难得和臣子保留这份心有灵犀的体己。然而,一旦君主行为不端,就会导致臣子的不满,甚至反抗。这提醒我们,权力的行使应当以公平、正义为原则,否则终将自食其果...

  •  文暄生活科普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的来由

    “以茶代酒”这一典故,源于《三国志》中一段历史。酒,象征着意气与热烈,而茶,则代表了境界与自我。在古代,无论是夏商时期的酒文化,还是汉唐的茶道发展,两者都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表达。公元252年,吴国宫廷中发生了一场权力更迭的悲剧。孙皓,这个好酒的君主,定下严苛的酒宴规矩,让大...

  • 韦曜的酒量很小,孙皓对别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韦曜很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经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行,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越来越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

  •  阿暄生活 “以茶代酒”的由来

    据《三国志》记载,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吴国的孙皓时期。公元252年,孙皓即位后,为了让老师韦曜在酒宴上免于过度饮酒,他会用茶代替酒,让韦曜“以茶代酒”,体现了那时人们灵活变通的一面。孙皓的这一举动,反映了古人对酒的适度把控以及对礼仪的尊重。从韦曜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以茶代酒”...

  •  誉祥祥知识 一个故事便告诉你“以茶代酒”的由来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传统仪式和讲究,比如祭祖等。其中,“以茶代酒”这一传统的典故就是如此演变而来的。这个习俗起源于唐朝时期。当时宋太宗派一位官员前往成都时路过一家酒店,为了招待客人而设下了一道名为"寿宴",席间宾客纷纷举杯祝贺,这道菜便是以茶为代表的代表性的美食。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

球球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典故大全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QQMATE.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